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9页 |
前言 | 第19-26页 |
第一章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 第26-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6-30页 |
1.1.1 供试植物种类和提取方法 | 第26-27页 |
1.1.2 供试试剂 | 第27页 |
1.1.3 供试昆虫 | 第27页 |
1.1.4 供试蔬菜 | 第27页 |
1.1.5 统计软件 | 第27-3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1.2.1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作用的测定 | 第30页 |
1.2.2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拒食作用的测定 | 第30页 |
1.2.3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2.1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忌避作用 | 第31页 |
2.2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 | 第31-37页 |
2.3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第二章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的相互作用 | 第41-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1.1.1 供试昆虫 | 第42页 |
1.1.2 供试植物提取物 | 第42页 |
1.1.3 统计和绘图软件 | 第4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1.2.1 五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相互作用的试验方案 | 第42页 |
1.2.2 三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拒食相互作用的试验方案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7页 |
2.1 五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的相互作用 | 第43-52页 |
2.1.1 五种植物提取物联合作用下的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作用模型 | 第43-47页 |
2.1.1.1 模型拟合 | 第43-45页 |
2.1.1.2 模型的失拟性和显著性检验 | 第45-46页 |
2.1.1.3 模型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46-47页 |
2.1.2 模型解析 | 第47-52页 |
2.1.2.1 主效应分析 | 第47-48页 |
2.1.2.2 交互效应分析 | 第48-52页 |
2.2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拒食的相互作用 | 第52-57页 |
2.2.1 三种植物提取物联合作用下的小菜蛾幼虫拒食作用模型 | 第52-55页 |
2.2.1.1 模型拟合 | 第52页 |
2.2.1.2 模型的失拟性和显著性检验 | 第52-54页 |
2.2.1.3 模型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54-55页 |
2.2.2 模型解析 | 第55-57页 |
2.2.2.1 主效应分析 | 第55页 |
2.2.2.2 交互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绒茧蜂的影响 | 第59-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9-60页 |
1.1.1 供试试剂 | 第59-60页 |
1.1.2 供试昆虫 | 第60页 |
1.1.3 统计软件 | 第6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0-61页 |
1.2.1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绒茧蜂羽化的影响 | 第60页 |
1.2.2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绒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 第60页 |
1.2.3 植物提取物处理小菜蛾绒茧蜂蛹对成蜂寄生量和产卵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1.2.4 植物提取物处理小菜蛾幼虫对小菜蛾绒茧蜂的寄生量和产卵量的影响 | 第61页 |
1.2.5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绒茧蜂成虫触杀作用的影响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2.1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绒茧蜂羽化和成虫寿命的影响 | 第61-62页 |
2.2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绒茧蜂寄生量和产卵量的影响 | 第62页 |
2.3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绒茧蜂成虫的触杀作用 | 第62-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植物次生物质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影响 | 第70-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1页 |
1.1.1 供试植物提取物 | 第71页 |
1.1.2 供试蔬菜 | 第71页 |
1.1.3 供试昆虫 | 第71页 |
1.1.4 供试苏云金芽孢杆菌 | 第71页 |
1.1.5 统计软件 | 第7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3 讨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小菜蛾产卵忌避和拒食行为的化学感觉器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77-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1.1.1 供试昆虫 | 第78页 |
1.1.2 试剂与仪器 | 第78页 |
1.1.3 数据统计和图形处理软件 | 第7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8-79页 |
1.2.1 小菜蛾观察器官的切除 | 第78页 |
1.2.2 小菜蛾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78页 |
1.2.3 感觉器去除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影响的测试 | 第78-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6页 |
2.1 感觉器的分布和形态 | 第79-83页 |
2.1.1 小菜蛾成虫跗节上的感觉器的分布和形态 | 第79-80页 |
2.1.2 小菜蛾幼虫头部上的感觉器的分布和形态 | 第80-83页 |
2.2 感觉器去除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的影响 | 第83-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第六章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 | 第88-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9页 |
1.1.1 供试昆虫 | 第89页 |
1.1.2 供试蔬菜 | 第89页 |
1.1.3 供试植物提取物 | 第89页 |
1.1.4 统计软件 | 第8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89-91页 |
1.2.1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计算方法 | 第89-90页 |
1.2.2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的干扰作用 | 第90页 |
1.2.3 植物提取物作用下的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第90页 |
1.2.4 植物提取物作用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第90-91页 |
1.2.4.1 系统调查方法 | 第90页 |
1.2.4.2 室内辅助方法 | 第90页 |
1.2.4.3 各虫期起始数量和存活率的估计方法 | 第90-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4页 |
2.1 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的干扰作用 | 第91-94页 |
2.2 植物提取物作用下的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 第94-98页 |
2.3 植物提取物作用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 | 第98-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6-110页 |
1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 第106-107页 |
2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的相互作用 | 第107页 |
3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绒茧蜂的影响 | 第107页 |
4 植物次生物质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 小菜蛾产卵忌避和拒食行为的化学感觉器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108页 |
6 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 | 第108-109页 |
7 展望 | 第109-110页 |
附录Ⅰ 文献综述:基于植物—昆虫协同进化的多极关系 | 第110-150页 |
1 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的研究简史 | 第110-113页 |
1.1 中国古代萌芽状态 | 第110-111页 |
1.2 19世纪——关注植物—昆虫关系时期 | 第111页 |
1.3 20世纪前叶——植物次生物质作用的争论时期 | 第111-112页 |
1.4 1956后半世纪——协同进化年代 | 第112-113页 |
2 昆虫寄主选择及其化学感觉器机理 | 第113-118页 |
2.1 昆虫寄主选择过程 | 第113-115页 |
2.2 昆虫寄主选择的化学感觉器机理 | 第115-118页 |
2.2.1 化学感觉器的种类和分布 | 第115页 |
2.2.2 化学感觉器的编码 | 第115-116页 |
2.2.3 化学感觉器的编码机制 | 第116-117页 |
2.2.4 神经末梢的交互作用 | 第117-118页 |
2.2.5 昆虫化学感觉的三级系统 | 第118页 |
3 植物次生物质的对昆虫的生物活性 | 第118-123页 |
3.1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毒杀作用 | 第118-119页 |
3.2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忌避和拒食作用 | 第119-120页 |
3.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第120-121页 |
3.4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诱集作用 | 第121-122页 |
3.5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天敌的引诱作用 | 第122-123页 |
4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作用机理 | 第123-126页 |
4.1 干扰昆虫的化学感觉器 | 第123-124页 |
4.2 干扰昆虫的内分泌系统 | 第124-125页 |
4.3 影响昆虫的酶系平衡 | 第125页 |
4.4 影响昆虫的其它生理指标 | 第125-126页 |
5 基于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的多极关系 | 第126-137页 |
5.1 植物—昆虫—天敌关系 | 第126-128页 |
5.1.1 植物次生物质对第三营养水平的消极影响 | 第126-127页 |
5.1.2 植物次生物质对第三营养水平的积极影响 | 第127-128页 |
5.2 植物—昆虫—微生物关系 | 第128-129页 |
5.2.1 微生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5.2.2 微生物对植食性昆虫和植食性昆虫天敌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129页 |
5.3 猎物昆虫与其捕食者的协同进化 | 第129-137页 |
5.3.1 猎物存活策略 | 第130-134页 |
5.3.1.1 伪装 | 第130页 |
5.3.1.2 警戒色 | 第130-131页 |
5.3.1.3 拟态 | 第131-132页 |
5.3.1.4 最后的防御措施 | 第132-134页 |
5.3.2 捕食者的反应 | 第134-136页 |
5.3.2.1 化学线索 | 第134页 |
5.3.2.2 吸引 | 第134-135页 |
5.3.2.3 特殊技能 | 第135-136页 |
5.3.3 捕食者-猎物协同进化的稳定性 | 第136-137页 |
5.3.3.1 生命和美餐理论 | 第136页 |
5.3.3.2 群绝灭理论 | 第136页 |
5.3.3.3 最小值理论 | 第136-137页 |
6 讨论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附录Ⅱ | 第150-151页 |
1 个人简历 | 第150页 |
2 科研简历 | 第150页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