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30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2.1 管网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影响小区划 | 第14-16页 |
1.2.2 地下管道的震害预测与可靠性研究 | 第16-20页 |
1.2.3 地下管网系统的震害预测与可靠性研究 | 第20-2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2 地下管道的震害特征与反应分析 | 第30-52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地下管道的震害特征分析 | 第30-35页 |
2.2.1 国内外主要震害调查研究 | 第31-33页 |
2.2.2 地下管道震害特性分析 | 第33-35页 |
2.3 地下管道的试验与观测 | 第35-37页 |
2.4 地下管道地震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37-40页 |
2.4.1 地下管道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 | 第37-38页 |
2.4.2 地下管道在活动断层作用下的反应 | 第38-39页 |
2.4.3 地下管道在土壤液化作用下的反应 | 第39-40页 |
2.5 地下管道的波动反应分析 | 第40-44页 |
2.5.1 基本假定 | 第40-41页 |
2.5.2 自由场地应变 | 第41-42页 |
2.5.3 管道结构应变 | 第42-44页 |
2.6 若干问题的探讨 | 第44-48页 |
2.6.1 地震波沿管线的传播速度 | 第44-45页 |
2.6.2 管-土相互作用 | 第45-48页 |
2.6.3 管道的接口位移 | 第48页 |
2.7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3 地下管线的地震可靠性分析 | 第52-68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管道单元的随机可靠度分析 | 第52-54页 |
3.2.1 震时管道工作状态定义 | 第52-53页 |
3.2.2 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 | 第53页 |
3.2.3 可靠度分析模型 | 第53-54页 |
3.3 地震作用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54-56页 |
3.4 管道抗力试验研究极其统计分析 | 第56-59页 |
3.4.1 国内有关管道接口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56-58页 |
3.4.2 管道接口允许位移和抗开裂拉力 | 第58-59页 |
3.5 管线的可靠性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 | 第59-64页 |
3.5.1 管道单元的划分 | 第59-60页 |
3.5.2 串联系统单元的失效相关性 | 第60-62页 |
3.5.3 管线地震破坏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62-64页 |
3.6 算例与分析 | 第64-66页 |
3.6.1 管道单元破坏概率矩阵 | 第64-66页 |
3.6.2 管线可靠度计算与破坏程度的综合评判 | 第66页 |
3.7 结语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4 基于多维体运算的网络可靠性的不交和算法 | 第68-82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生命线网络的图论模型和基本概念 | 第69-71页 |
4.2.1 网络的图论模型 | 第69-70页 |
4.2.2 两端点网络的可靠性问题 | 第70-71页 |
4.3 网络可靠性的不交和算法 | 第71-76页 |
4.3.1 不交和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71-73页 |
4.3.2 多维体列阵表示逻辑函数 | 第73-74页 |
4.3.3 多维体的锐积运算及程序实现 | 第74-76页 |
4.4 搜寻网络最小路经的DFS算法 | 第76-78页 |
4.5 算例与分析 | 第78-80页 |
4.6 结语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5 生命线网络可靠性分析的类分法 | 第82-95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类分法求网络可靠度的上界 | 第83-86页 |
5.2.1 点集的拓扑分类 | 第83-84页 |
5.2.2 类分法求上界解 | 第84-85页 |
5.2.3 算法步骤与程序 | 第85-86页 |
5.3 用对偶理论求网络可靠性的下界 | 第86-89页 |
5.3.1 有向加权图的无向化 | 第86-87页 |
5.3.2 对偶概念的扩展 | 第87-88页 |
5.3.3 用对偶图求下界解 | 第88-89页 |
5.4 算例与分析 | 第89-94页 |
5.5 结语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6 基于BFS的网络可靠度的蒙特卡罗模拟 | 第95-104页 |
6.1 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95-96页 |
6.2 用BFS方法判定网络的连通性 | 第96-97页 |
6.3 模拟精度分析 | 第97-101页 |
6.4 算例与分析 | 第101-102页 |
6.5 结语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7 供水管网震时服务功能可靠性分析 | 第104-115页 |
7.1 管网震后服务功能准则和分析模型 | 第104-108页 |
7.1.1 管网震后服务功能的评价准则 | 第104-105页 |
7.1.2 管网水力分析的基本方程 | 第105-106页 |
7.1.3 破坏管网的漏水效应分析模型 | 第106-107页 |
7.1.4 管道阻力系数 | 第107-108页 |
7.2 震后紧急救援阶段的管网功能分析模型 | 第108-109页 |
7.2.1 震后灾害防真系统 | 第108页 |
7.2.2 管网功能分析 | 第108-109页 |
7.3 管网震后恢复阶段的服务功能分析 | 第109-112页 |
7.4 结语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8 郑州市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地震可靠性分析 | 第115-133页 |
8.1 前言 | 第115页 |
8.2 郑州市供水管网震害分析基础资料 | 第115-121页 |
8.2.1 供水管网基本情况 | 第116-119页 |
8.2.2 场地条件 | 第119-120页 |
8.2.3 地震地面破坏和地震动参数 | 第120页 |
8.2.4 管网场地的地震影响分区 | 第120-121页 |
8.3 供水管网地震可靠性分析 | 第121-131页 |
8.3.1 地下供水管道的破坏预测 | 第121-126页 |
8.3.2 管网可靠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126页 |
8.3.3 管网经济损失估计 | 第126-131页 |
8.4 结语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
9 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9.1 概述 | 第133页 |
9.2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3-135页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5-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7-13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