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及背景 | 第1-16页 |
1.1、 宽带接入技术发展现状 | 第8-13页 |
1.1.1、 宽带接入技术市场需求综述 | 第8-9页 |
1.1.2、 宽带接入业务方式及特点 | 第9-10页 |
1.1.3、 宽带接入服务器的技术特点 | 第10-12页 |
1.1.4、 国内外宽带接入技术及产品发展情况 | 第12-13页 |
1.2、 本项目的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1、 项目来源 | 第13页 |
1.2.2、 项目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2.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与技术分析 | 第16-27页 |
2.1、 宽带数据交换技术及其发展 | 第16-21页 |
2.1.1、 线速包交换的需求分析 | 第16-19页 |
2.1.2、 线速包交换技术实现方法研究 | 第19-20页 |
2.1.3、 线速包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 第20-21页 |
2.2、 TCP/IP协议簇的应用及发展 | 第21-24页 |
2.2.1、 TCP/IP的由来 | 第21-23页 |
2.2.2、 TCP/IP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 第23-24页 |
2.3、 宽带接入服务器业务分析 | 第24-27页 |
2.3.1、 接入服务器功能概述 | 第24-25页 |
2.3.2、 宽带条件下接入服务器的具体业务需求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总体设计方案 | 第27-48页 |
3.1、 设计目标 | 第27-28页 |
3.2、 主要设计思想描述 | 第28-34页 |
3.2.1、 应用背景及协议栈分析 | 第28-30页 |
3.2.2、 系统构成设计 | 第30-31页 |
3.2.3、 系统工作流程 | 第31-32页 |
3.2.4、 技术及芯片选择 | 第32-34页 |
3.3、 可行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1、 市场分析 | 第34-35页 |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3.4、 关键技术及难点分析 | 第36-44页 |
3.4.1、 软、硬件协同及控制、数据平面分割 | 第36-38页 |
3.4.2、 TCP/IP协议实现 | 第38-39页 |
3.4.3、 线速转发实现 | 第39页 |
3.4.4、 系统功能、性能分析 | 第39-44页 |
3.4.4.1、 包转发性能设计目标及分析 | 第39-43页 |
3.4.4.1.1、 总线性能分析35 | 第39-40页 |
3.4.4.1.2、 路由查找算法性能分析 | 第40-43页 |
3.4.4.2、 软件处理性能设计目标及分析 | 第43-44页 |
3.4.4.2.1、 系统容量及CPU性能分析 | 第43页 |
3.4.4.2.2、 并发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3.4.5、 系统可扩展性分析 | 第44页 |
3.5、 测试 | 第44-48页 |
3.5.1、 系统测试要求 | 第44-46页 |
3.5.2、 可测试性设计 | 第46-48页 |
第四章 LAN接入包转发ASIC功能设计 | 第48-66页 |
4.1、 总体功能要求 | 第48页 |
4.2、 总体性能要求 | 第48-49页 |
4.3、 详细设计 | 第49-66页 |
4.3.1、 LAN接入模块控制、数据平面分割 | 第49页 |
4.3.2、 功能模块说明 | 第49页 |
4.3.3、 各端口上数据帧结构 | 第49-51页 |
4.3.4、 转发模块基本操作 | 第51-64页 |
4.3.5、 计费、网管 | 第64页 |
4.3.6、 ASIC调试、测试接口 | 第64-65页 |
4.3.7、 相关规范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上已知不足及改进、完善建议 | 第66-72页 |
5.1、 三层(网络层)交换支持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第68-69页 |
5.2、 交换方式上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 第69-70页 |
5.3、 端口支持上的限制及改进方法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感谢 | 第72-74页 |
6.1、 目前项目产品状况 | 第72页 |
6.2、 致谢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附录一、 缩略语及术语表 | 第74-75页 |
附录二、 资料及参考文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