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13-14页 |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14页 |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14-16页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本章小节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9页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19-20页 |
·合作博弈理论 | 第20-21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21页 |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8页 |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22-27页 |
·广东省制造业总体运行情况 | 第22-26页 |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广东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 第27-34页 |
·广东省物流业总体运行情况 | 第27-33页 |
·广东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 | 第34-37页 |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概况 | 第34-35页 |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 第38-51页 |
·协调性定量评价模型 | 第38-40页 |
·系统发展水平 | 第38页 |
·协调度 | 第38-39页 |
·协调发展度 | 第39页 |
·协调发展趋势指数 | 第39-40页 |
·协调性评价标准 | 第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4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 第40-41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解释 | 第41-43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3-44页 |
·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原始数据获取 | 第44-45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45-47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7-48页 |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水平计算 | 第48-49页 |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性综合评价 | 第49-50页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51-55页 |
·GM(1,N)模型介绍 | 第51-52页 |
·GM(1,N)模型的构建 | 第51-52页 |
·GM(1,N)模型讨论要点 | 第52页 |
·实证分析 | 第52-54页 |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3-54页 |
·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4页 |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关联因子研究 | 第55-60页 |
·灰色关联模型介绍 | 第55-57页 |
·灰色关联模型的实施步骤 | 第55-56页 |
·灰色关联模型的讨论要点 | 第56-57页 |
·实证分析 | 第57-59页 |
·基于MATLAB的灰色关联矩阵计算 | 第57-58页 |
·基于灰色关联矩阵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60-65页 |
·政府视角 | 第60-61页 |
·行业协会视角 | 第61-62页 |
·制造企业视角 | 第62-63页 |
·物流企业视角 | 第63-64页 |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