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雷达论文--雷达设备、雷达站论文--雷达接收设备论文--数据、图像处理及录取论文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0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干涉SAR的发展历史第14-16页
 1.3 干涉SAR技术的应用第16-18页
 1.4 干涉SAR测量原理第18-23页
 1.5 信号处理过程第23-26页
 1.6 论文的内容安排第26-28页
 1.7 论文的创新点第28-30页
第二章 干涉SAR信号频谱偏移的研究第30-43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干涉SAR信号的频谱偏移第31-37页
  2.2.1 单天线接收的回波信号的分析第31-33页
  2.2.2 干涉SAR信号频谱偏移的产生第33-34页
  2.2.3 干涉基线与频谱偏移第34-35页
  2.2.4 地形坡度与频谱偏移第35-36页
  2.2.5 频谱偏移的估计第36-37页
 2.3 频谱偏移对系统相干性的影响第37-38页
 2.4 频谱偏移滤波器第38-42页
 2.5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星载SAR干涉中的图像配准第43-67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干涉数据描述第44-48页
  3.2.1 ERS1/ERS2 Tandem数据第45-47页
  3.2.2 X-SAR数据第47-48页
 3.3 图像配准算法的回顾第48-53页
  3.3.1 最大相关函数法第49-50页
  3.3.2 波动函数法第50-51页
  3.3.3 最大谱配准第51-53页
 3.4 利用控制点初配准的残余点估计法第53-57页
  3.4.1 残余点及其判定方法第53-54页
  3.4.2 残余点估计法图像配准第54-56页
  3.4.3 利用控制点进行初配准第56-57页
 3.5 插值误差及配准误差对系统相干性的影响第57-61页
  3.5.1 插值函数第57-59页
  3.5.2 插值误差对干涉SAR相干性的影响第59-60页
  3.5.3 配准误差对干涉SAR相干性的影响第60-61页
 3.6 关于距离尺度因子和局部配准第61-62页
 3.7 配准结果第62-66页
 3.8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干涉相位图噪声的自适应滤波第67-98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平地相位的去除第68-74页
  4.2.1 平地相位产生的原理第69-70页
  4.2.2 几何关系估计去除平地相位第70页
  4.2.3 相位图频谱估计去除平地相位第70-72页
  4.2.4 去除平地相位实验结果第72-74页
 4.3 相位图噪声的分析第74-77页
 4.4 经典的干涉相位图噪声抑制方法第77-84页
  4.4.1 均值平滑滤波器第77-80页
  4.4.2 极限窗口长度与最优窗口长度第80-82页
  4.4.3 中值滤波法第82-84页
 4.5 基于局部统计特性的LS自适应滤波器第84-88页
  4.5.1 LS滤波器的原理第84-85页
  4.5.2 MUSIC算法在LS滤波中的应用第85-88页
 4.6 LS自适应滤波器的改进第88-89页
  4.6.1 非正方滤波算子边缘滤波第88页
  4.6.2 应用均值平滑滤波器进行预滤波第88-89页
 4.7 滤波器性能的比较及实验结果第89-96页
 4.8 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干涉相位图的二维相位展开第98-136页
 5.1 引言第98-100页
 5.2 干涉SAR相位展开的基本原理第100-102页
 5.3 质量图以及与残余点分布的关系第102-105页
 5.4 GOldstein的分支截断法第105-107页
 5.5 相位展开中的区域增长法第107-110页
 5.6 最小均方算法用于二维相位展开第110-111页
 5.7 基于FFT的快速最小均方展开第111-114页
 5.8 加权最小均方展开中的多重网格算法第114-119页
  5.8.1 多重网格算法的基本过程第115-116页
  5.8.2 光滑算子及红黑扫描第116-117页
  5.8.3 完全多重网格算法第117-118页
  5.8.4 加权的完全多重网格算法的展开结果第118-119页
 5.9 最小均方算法的扩展——最小N方相位展开第119-121页
 5.10 相位展开算法性能的实验比较第121-126页
 5.11 基于质量后验的多算法综合应用方案第126-134页
  5.11.1 相位展开质量标准的确定第126-128页
  5.11.2 实际干涉数据的相位展开结果第128-134页
 5.12 小结第134-136页
第六章 重复飞行机载干涉SAR的实验研究第136-164页
 6.1 引言第136-138页
 6.2 干涉模式的选择第138-139页
 6.3 机载L-SAR干涉实验系统第139-140页
 6.4 实验系统的基础设计第140-143页
  6.4.1 干涉基线的设计第140-141页
  6.4.2 飞行航线的设计第141页
  6.4.3 数据采集第141-143页
 6.5 基于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的运动补偿第143-146页
  6.5.1 INS/GPS组合系统的航线测量第143页
  6.5.2 航线偏差的模型及对干涉处理的影响第143-145页
  6.5.3 视线方向的运动误差补偿第145-146页
 6.6 具有保相特性的CS成像算法第146-151页
  6.6.1 成像处理器保相特性测试和分析第146-148页
  6.6.2 成像预滤波第148-151页
 6.7 精密的图像配准第151-156页
  6.7.1 非平行航线对配准的影响第151-152页
  6.7.2 局部配准——基于配准点的双向插值第152-156页
 6.8 噪声抑制及二维相位展开算法在机载干涉SAR中的应用第156-157页
 6.9 机载L-SAR干涉的实验结果及进一步实验的建议第157-161页
 6.10 高程精度的理论分析第161-162页
 6.11 小结第162-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3页
致谢第173-18页
图1.1 SAR系统原理示意第18-20页
图1.2 干涉SAR成像几何关系第20-22页
图1.3 单天线双轨道模式的干涉SAR第22-23页
表1.1 可形成干涉的星载SAR第23-25页
图1.4 干涉SAR信号处理流程图第25-31页
图2.1 形成干涉的两个天线及位置第31-34页
图2.2 不同下视角造成的接收信号的频谱偏移第34-35页
表2.1 仿真参数第35页
图2.3 频谱偏移与地形坡度的关系第35-37页
图2.4 由干涉相位图频谱估计频谱偏移第37-38页
图2.5 中心频率不同的两个滤波器第38-40页
图2.6 频谱偏移滤波器的作用示意第40-41页
图2.7 经过频谱偏移滤波的干涉图和未经滤波的干涉图第41-45页
表3.1 ERS1/ERS2干涉数据参数第45-46页
图3.1 ERS1/ERS2干涉数据轨道的位置第46页
图3.2 单视复图像的相位图第46页
图3.3 ERS和ERS2幅度图像第46-47页
表3.2 X-SAR干涉数据参数第47-48页
图3.4 两景X-SAR复数据的幅度图第48-51页
图3.5 最大谱配准过程中频谱的变化第51-52页
图3.6 距离向频谱的多峰值现象使得最大谱法不稳定第52-54页
图3.7 残余点的形成第54-55页
图3.8 相位跳变不会带来残余点第55-56页
图3.9 利用控制点进行初配准第56-57页
图3.10 双线性内插法第57-58页
图3.11 Sinc采样函数示意第58页
图3.12 三次卷积内插法逼近sinc函数插值第58-62页
图3.13 残余点与距离向配准第62页
图3.14 残余点与距离尺度因子第62页
图3.15 ERS1/ERS2干涉数据的配准结果第62-64页
图3.16 考虑距离尺度因子与不考虑时图像配准的比较第64页
图3.17 距离向偏差和方位向偏差对配准的影响第64-65页
图3.18 干涉相位图与残余点分布图第65-69页
图4.1 平地相位产生的原理第69-71页
图4.2 去除平地相位后相位图频谱的变化第71-72页
图4.3 ERS1/ERS2干涉数据去平地相位后相位图结果第72-73页
图4.4 X-SAR干涉数据去平地相位后相位图结果第73-77页
图4.5 残余点分布与窗口长度的关系第77-79页
图4.6 均值平滑滤波器在不同窗口长度下的性能第79-82页
图4.7 中值滤波的残余点分布第82-83页
图4.8 中值滤波在不同窗口长度下的性能第83-88页
图4.9 边缘滤波使用的16个边缘掩模第88-89页
表4.1 各滤波器的滤波效果比较第89-92页
图4.10 滤波器性能的比较(X-SAR干涉数据)第92-93页
图4.11 滤波器性能的比较(模拟干涉相位图)第93-94页
图4.12 利用改进的LS自适应滤波器滤波的实验结果第94-95页
图4.13 对干涉条纹稀疏的相位图进行多次均值平滑滤波第95-101页
图5.1 相位跳跃现象第101页
图5.2 相位亚采样现象第101-103页
图5.3 利用相关系数产生的质量图以及与残余点分布的关系第103-104页
图5.4 利用相位导数方差产生的质量图第104-106页
图5.5 分支截断法进行相位展开第106-108页
图5.6 区域增长法展开示意第108-109页
图5.7 区域增长法展开的结果第109-112页
图5.8 FFT快速相位展开与分支截断的比较第112-113页
图5.9 FFT相位展开的全局误差传播第113-117页
图5.10 光滑算法中的红黑扫描第117-118页
图5.11 多重网格算法与质量图第118-120页
图5.12 最小N方算法相位展开的结果第120-122页
表5.1 相位展开算法的比较第122-123页
图5.13 相位展开算法的比较(螺旋状相位图)第123-124页
图5.14 相位展开算法的比较(交错相位图)第124-125页
图5.15 相位展开算法的比较(带有区域噪声的相位图)第125-127页
图5.16 不同最小标准的物理意义第127-129页
表5.2 相位展开结果的质量比较第129-130页
图5.17 X-SAR干涉数据相位展开的结果第130-131页
图5.18 X-SAR干涉数据相位展开结果经高程反演得到的地形拓扑图第131页
图5.19 Etna山区三维地形立体渲染图第131-132页
图5.20 ERS1/ERS2干涉数据相位展开的结果第132-133页
图5.21 ERS1/ERS2干涉数据相位展开结果对应的地形拓扑图第133页
图5.22 ERS1/ERS2干涉数据相位展开结果对应的三维地形立体渲染图第133-139页
表6.1 CASSAR的系统参数第139-142页
图6.1 实际飞行航线第142页
表6.2 由东向西5条航线构成的干涉基线第142-144页
图6.2 加速度数据第144页
图6.3 近似Sin函数的航线偏差模型第144-145页
图6.4 运动补偿后实际航线被拉直第145页
图6.5 运动补偿前后的比较第145-147页
图6.6 偏移干涉测试CS成像的相位特性第147页
图6.7 卷叠造成了偏移干涉相位图在距离和方位的两端不能保相第147-149页
图6.8 使用成像预滤波器可以改善图像的信噪比第149-150页
图6.9 加入线性FIR成像预滤波器的成像算法相性特性测试第150-151页
图6.10 干涉基线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第151-154页
图6.11 局部配准与全局配准的比较第154-155页
图6.12 局部配准与全局配准在相关系数及距离向频谱方面的比较第155-156页
图6.13 去平地相位及自适应滤波算法在机载干涉SAR中的应用第156-159页
图6.14 机载L-SAR干涉实验结果1(内蒙古太仆寺旗)第159-160页
图6.15 机载L-SAR干涉实验结果2(河北唐山)第160-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刷电路板预电离”TEA CO2激光器及脉冲形成网络放电研究
下一篇:高功率高重复率TEA CO2激光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