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2.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2.1.1 三系杂交小麦的研究 | 第9-10页 |
2.1.2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第10-11页 |
2.1.3 核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第11页 |
2.1.4 化学杂交剂的应用 | 第11-13页 |
2.2 雄性不育性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2.2.1 植物内源激素与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2.2.2 物质代谢系统与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3.1 试验一: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的变化关系 | 第17-18页 |
3.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3.1.2 激素测定 | 第18页 |
3.1.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18页 |
3.2 试验二: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不育与物质代谢系统的关系 | 第18-19页 |
3.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3.2.2 物质代谢系统分析测定 | 第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49页 |
4.1 化学杂交剂对小麦内源激素系统的影响 | 第19-40页 |
4.1.1 两种CHA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 | 第19-20页 |
4.1.2 化学杂交剂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0-24页 |
4.1.3 化学杂交剂对赤霉素含量的影响 | 第24-27页 |
4.1.4 化学杂交剂对小麦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第27-31页 |
4.1.5 化学杂交剂对小麦内源ZR含量的影响 | 第31-34页 |
4.1.6 CHA诱导的雄性不育对花药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 | 第34-37页 |
4.1.6.1 IAA/ABA与CHA诱导的雄性不育 | 第34-35页 |
4.1.6.2 IAA/ZR与CHA诱导的雄性不育 | 第35页 |
4.1.6.3 IAA/GAs与CHA诱导的雄性不育 | 第35-36页 |
4.1.6.4 GAs/ABA与CHA诱导的雄性不育 | 第36-37页 |
4.1.7 化学杂交剂对小麦幼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4.1.7.1 Genesis对穗部POD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7.2 Sc2053对穗部POD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4.1.7.3 较高剂量下两种CHA对POD活性影响的比较 | 第38-40页 |
4.2 化学杂交剂对小麦物质代谢系统的影响 | 第40-49页 |
4.2.1 两种CHA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 | 第40页 |
4.2.2 CHA对小麦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0-43页 |
4.2.3 CHA对小麦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3-47页 |
4.2.3.1 CHA对小麦幼穗、叶片中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3.2 CHA对小麦幼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4 CHA对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6页 |
5.1 CHA对激素代谢系统的影响 | 第49-52页 |
5.2 过氧化物酶与雄性不育 | 第52-53页 |
5.3 CHA对物质代谢系统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1 脯氨酸 | 第53-54页 |
5.3.2 碳水化合物与可溶性蛋白 | 第54-55页 |
5.4 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可能模式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英文摘要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