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前言 | 第9页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9-11页 |
·同工酶 | 第9页 |
·DNA 位点 | 第9-11页 |
·RAPD 技术特点及进展 | 第11-13页 |
·模板DNA 的获得 | 第12页 |
·RAPD 反应条件的改进 | 第12-13页 |
·RAPD 检测手段的改进 | 第13页 |
·RAPD 标记在有性后代中的分离方式 | 第13-14页 |
·RAPD 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19页 |
·品种的鉴定与分类 | 第14-15页 |
·种质资源的系谱分析 | 第15页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5-17页 |
·基因标记及基因定位 | 第17-18页 |
·杂种、体细胞杂种、突变体、嵌合体、珠心苗与合子苗的鉴定 | 第18页 |
·追踪外源特定染色体片段的导入 | 第18-19页 |
·葡萄属植物的分类现状 | 第19-20页 |
·葡萄霜霉病抗性的遗传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材料 | 第22-25页 |
·用于分类的葡萄试材 | 第22-24页 |
·用于连锁作图的群体 | 第24页 |
·用于获得抗葡萄霜霉病基因 RAPD 标记的杂交组合 | 第24页 |
·生化试剂 | 第24页 |
·菌种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33页 |
·葡萄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5页 |
·RAPD 反应体系优化 | 第25-27页 |
·特异扩增的引物筛选 | 第27页 |
·RAPD 标记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27-31页 |
·RAPD 标记转换成 SCAR 标记 | 第31页 |
·数据处理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2页 |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优化 | 第33-34页 |
·改良 CTAB 法的 DNA 提取结果 | 第33页 |
·RAPD 体系优化结果 | 第33-34页 |
·中国野葡萄资源的 RAPD 指纹鉴定 | 第34-35页 |
·中国野葡萄资源的 RAPD 分类研究 | 第35-37页 |
·葡萄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 | 第35-36页 |
·种内不同株系间的亲缘关系 | 第36-37页 |
·抗葡萄霜霉病基因的 RAPD 标记及其定位 | 第37-39页 |
·特异性引物及 RAPD 标记的筛选 | 第37页 |
·OP006,OP010 对不同葡萄种质扩增的结果 | 第37-38页 |
·OP006-1500,OP010-800 的定位 | 第38-39页 |
·RAPD标记OP006-1500,OP010-800的克隆测序及其序列分析 | 第39-43页 |
·OP006-1500,OP010-800 的克隆 | 第39页 |
·OP006-1500两端测序及OP010-800的全序列分析 | 第39-43页 |
·葡萄霜霉病抗性基因的SCAR 标记及其应用 | 第43-44页 |
·RAPD 标记在葡萄属种间杂交一代的分离方式 | 第44-50页 |
·类似孟德尔式分离 | 第44-45页 |
·偏离孟德尔式分离 | 第45-46页 |
·异常分离 | 第46页 |
·不同分离类型RAPD 标记的出现频率 | 第46-50页 |
·葡萄RAPD 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0-52页 |
·亲本的RAPD 多态性分析 | 第50页 |
·RAPD 分子连锁图的构建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中国野葡萄资源的RAPD 分类及其遗传进化关系 | 第52页 |
·中国野葡萄抗霜霉病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应用 | 第52-53页 |
·抗葡萄霜霉病基因的RAPD 标记测序及其应用 | 第53页 |
·抗葡萄霜霉病基因的SCAR 标记及其应用 | 第53页 |
·抗中国野葡萄霜霉病基因标记的定位作图及应用 | 第53-54页 |
·关于 RAPD 标记在种间杂交后代中的分离方式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
英文摘要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