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林更新与演替过程的研究
| 致谢 | 第1-9页 |
| Ⅰ、引言 | 第9-20页 |
| 1、红松林研究简史 | 第9-12页 |
| 2、立题依据和目的 | 第12-15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 Ⅱ、动物捕食与传种 | 第20-49页 |
| 1、食物网结构模型 | 第20-28页 |
| ·食物网组成成分 | 第21-24页 |
| ·营养结构数学模型 | 第24-28页 |
| 2、结实与传种的营养关系 | 第28-48页 |
| ·营养与周期结实 | 第28-33页 |
| ·种子扩散与更新 | 第33-35页 |
| ·种群周期发生的数学模型 | 第35-48页 |
| 3、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 Ⅲ、生境条件与天然更新 | 第49-74页 |
| 1、更新与生长状况 | 第49-54页 |
| ·幼苗更新的数量 | 第49-52页 |
| ·幼树的生长状况 | 第52-54页 |
| 2、影响幼树生长的因素 | 第54-63页 |
| ·水热条件 | 第54-55页 |
| ·光照状况 | 第55-60页 |
| ·遮荫试验 | 第60-63页 |
| 3、生境条件与幼树含脂量 | 第63-72页 |
| ·叶绿素和叶量 | 第63-69页 |
| ·粗脂肪含量与生长 | 第69-72页 |
| 4、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 Ⅳ、营养状况与幼年生长 | 第74-93页 |
| 1、N.P的贮藏与分布 | 第74-80页 |
| ·随年龄和器官的分布 | 第75-78页 |
| ·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 第78-79页 |
| ·m_o与N素利用 | 第79-80页 |
| 2、遮荫幼树的营养状况 | 第80-89页 |
| ·次生林下的遮荫效果 | 第81页 |
| ·不同季节的遮荫效果 | 第81-89页 |
| 3、小结与讨论 | 第89-93页 |
| Ⅴ、幼林结构与生产力 | 第93-118页 |
| 1、辐射与林分结构 | 第93-100页 |
| ·辐射分布与变化 | 第94-98页 |
| ·光能吸收与林分生长 | 第98-100页 |
| 2、结构与生产力 | 第100-110页 |
| ·生物量与生产力 | 第100-104页 |
| ·器官比例生长关系 | 第104-110页 |
| 3、幼林的结构与营养状况 | 第110-116页 |
| ·各器官元素的浓度 | 第110-111页 |
| ·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 | 第111-116页 |
| ·全林营养元素含量 | 第116页 |
| 4、小结与讨论 | 第116-118页 |
| Ⅵ、成熟林的种群结构 | 第118-139页 |
| 1、分布格局与生态位 | 第119-124页 |
| ·负二项分布的拟合 | 第119-121页 |
| ·poisson分布的拟合 | 第121-124页 |
| 2、年龄结构与动态 | 第124-128页 |
| ·年龄结构的分析 | 第124-126页 |
| ·影响年龄结构的因素 | 第126-128页 |
| 3、种群的统计热力学模型 | 第128-136页 |
| ·参数关系分析 | 第130-133页 |
| ·生物潜能分析 | 第133-136页 |
| 4、小结与讨论 | 第136-139页 |
| Ⅶ、红松林的演替过程 | 第139-169页 |
| 1、针阔叶树种的相互更替 | 第139-162页 |
| ·生物量与树种更替 | 第139-149页 |
| ·种群波动模型及定性分析 | 第149-157页 |
| ·模型的耗散结构特征 | 第157-162页 |
| 2、树种特性与年龄更替 | 第162-167页 |
| ·不同年龄个体的适应性 | 第162-165页 |
| ·年龄更替过程 | 第165-167页 |
| 3、小结与讨论 | 第167-169页 |
| Ⅷ、经营管理与发展刍议 | 第169-190页 |
| 1、发展红松林的意义 | 第169-176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170-172页 |
| ·途径的选择 | 第172-176页 |
| 2、经营对策与山区开发 | 第176-189页 |
| ·不同类型的森林经营 | 第176-185页 |
| ·经济效益与经济建设 | 第185-189页 |
| 3、小结与讨论 | 第189-190页 |
| Ⅸ、结论及进一步工作思考 | 第190-195页 |
| 中文摘要 | 第195-197页 |
| 英文摘要 | 第197-2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1-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