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8-13页
 一、研究主题及选题意义第8-9页
 二、研究动态第9-11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1-12页
 四、论文结构第12-13页
一 网络消费行为的相关概念阐释第13-21页
 (一) 网络消费行为的内涵第13-14页
  1、消费行为的涵义第13页
  2、网络消费行为的内涵第13-14页
 (二) 网络消费的主客体第14-16页
 (三) 网络消费行为的需要与动机第16-18页
  1、消费者的需要第16-17页
  2、消费行为动机第17-18页
 (四) 网络消费行为过程第18-21页
  1、需求确认第18-19页
  2、信息收集第19页
  3、比较选择第19页
  4、购买决策第19页
  5、购后评价第19-21页
二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21-32页
 (一)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第21-23页
 (二)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特征第23-26页
  1、多元化和理智化第23页
  2、时尚性和超前性第23-24页
  3、个性化和自主性第24-25页
  4、便捷性和实惠性第25页
  5、消费行为的信息化第25-26页
  6、隐秘性和全球性第26页
 (三)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6-32页
  1、个人因素第27-30页
  2、环境因素第30-32页
三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正负效应分析第32-38页
 (一)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正效应第32-33页
  1、网络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第32页
  2、网络消费增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第32页
  3、网络消费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第32页
  4、网络消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第32-33页
 (二)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负效应第33-35页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过程中诚信的缺失第33页
  2、大学生网路消费行为中不良文化冲击第33-34页
  3、大学生网络消费对优秀文化的冲击第34页
  4、大学生网络消费时空相对匮乏问题第34-35页
 (三)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偏失的原因分析第35-38页
  1、个体素质因素第35页
  2、传统的价值信仰的意识形态化因素第35-36页
  3、大学生的心理孤离苦恼感因素第36页
  4、制度的缺陷因素第36-38页
四 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负效应的应对措施第38-46页
 (一)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工作第38-43页
  1、大学生网络消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38-41页
  2、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工作第41-43页
 (二) 加强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关怀第43-44页
 (三) 制度的整合与认同第44-45页
 (四) 加强社会监督与增强公众信任相结合第45页
 (五) 建设健康文明的学校网络文化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的必要性
下一篇:基于PKI的CA认证安全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