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概述 | 第9-16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概念 | 第9页 |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 第9-11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起源 | 第9-10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发展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含义及法理基础 | 第11-14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第四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立法缺陷 | 第14-16页 |
一、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现行立法 | 第14-15页 |
二、立法缺陷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境外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制度 | 第16-20页 |
一、股东身份的要求 | 第16-18页 |
二、持股期限的要求 | 第18-19页 |
三、持股数量的要求 | 第19页 |
四、提起诉讼的正当性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中原告的规定及评析 | 第20-24页 |
一、持股期限 | 第21-22页 |
二、持股比例 | 第22-23页 |
三、主观要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 | 第24-30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中被告的境外立法例 | 第24-26页 |
一、非限制式立法例 | 第24页 |
二、限制式立法例 | 第24-25页 |
三、对被告限定范围的笔者观点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确定股东代表诉讼中被告的标准 | 第26-28页 |
一、具有危害行为 | 第26页 |
二、发生损害事实或者危害结果 | 第26-27页 |
三、存在主观过错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中被告的规定及评析 | 第28-30页 |
一、公司内部人员 | 第28-29页 |
二、公司外部人员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公司参加股东代表诉讼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公司诉讼地位的国外立法例 | 第31-33页 |
一、美国立法模式 | 第31页 |
二、英国立法模式 | 第31-32页 |
三、日本立法模式 | 第32页 |
四、韩国立法模式 | 第32-33页 |
五、对各国立法模式的评析 | 第33页 |
第三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中公司诉讼地位的思考 | 第33-37页 |
一、当前我国学者的观点 | 第33-34页 |
二、我国的司法实践 | 第34-35页 |
三、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代表诉讼的理由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其他股东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 第37-40页 |
第一节 美国和日本对其他股东诉讼地位的立法例 | 第37-38页 |
一、美国的立法例 | 第37页 |
二、日本的立法例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建议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立法建议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建立双重、三重及多重股东代表诉讼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完善免除诉讼前置程序的例外规定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构建滥诉赔偿制度 | 第42-44页 |
第四节 建立相配套的诉讼费用制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