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及其超越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序 | 第8-15页 |
| 1. 引言 | 第15-34页 |
| ·马克思主义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 第18-24页 |
| ·马克思的三个拜物教 | 第18-20页 |
|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第20-22页 |
| ·马克思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中的消费 | 第22-24页 |
|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 第24-29页 |
|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第24-25页 |
|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25-27页 |
|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 第27-28页 |
|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第28-29页 |
| ·传播学和广告学理论 | 第29-30页 |
| ·符号学理论 | 第30-34页 |
|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之"能指"与"所指" | 第30-32页 |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货币符号论述 | 第32-34页 |
| 2. 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路 | 第34-44页 |
| ·商品社会——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34-35页 |
| ·幻象社会——日常生活批判 | 第35-38页 |
| ·景观社会——意象拜物教批判 | 第38-40页 |
| ·符号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40-44页 |
| 3. 社会发展与消费理论批判 | 第44-50页 |
| ·消费主义文化批判 | 第44-45页 |
| ·马克思·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 | 第45-46页 |
| ·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46-48页 |
| ·消费社会工具理性批判理论 | 第48-50页 |
| 4. 消费社会悖论及危机 | 第50-57页 |
| ·消费社会:理论悖论 | 第50-54页 |
| ·使用价值与消费价值的悖论 | 第50-51页 |
| ·客观性价值与主观性价值的悖论 | 第51-52页 |
| ·目的和手段的悖论 | 第52页 |
| ·丰盛与匮乏的悖论 | 第52-53页 |
| ·真实与虚假的悖论 | 第53-54页 |
| ·消费社会:现实危机 | 第54-57页 |
| ·威胁生态环境 | 第54-55页 |
| ·阻碍人的生存和发展 | 第55-57页 |
| 5. 消费社会的超越路径 | 第57-67页 |
| ·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层面对消费社会悖论的解答 | 第59-63页 |
| ·科学发展观本义 | 第59-60页 |
| ·坚持"以人为本",统领发展目标 | 第60-61页 |
| ·树立科学消费观,引导科学消费 | 第61-63页 |
| ·和谐社会在实践层面对消费社会危机的化解 | 第63-67页 |
| ·和谐社会本义 | 第63-64页 |
|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 第64-65页 |
|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 第65-67页 |
| 6. 结束语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作者简历 | 第71-72页 |
| 附录A | 第72-73页 |
| 索引 | 第73-7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