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7页 |
1 绪论 | 第17-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支护理论的研究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支护技术的研究发展状况 | 第21-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桃树垭隧道工程概况 | 第25-31页 |
·隧道概况 | 第25页 |
·地质构造及岩性 | 第25-28页 |
·水文地质 | 第28-29页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9页 |
·围岩分类及其稳定性评价 | 第29-31页 |
3 偏压软弱围岩地质特征及工程特性 | 第31-51页 |
·偏压隧道的工程特性 | 第31-32页 |
·偏压隧道的定义 | 第31页 |
·隧道偏压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软弱围岩的特征 | 第32-42页 |
·软弱围岩的定义 | 第32-33页 |
·软弱围岩的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 | 第33-42页 |
·偏压软围岩隧弱道的失稳变形特征 | 第42-46页 |
·偏压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破坏的一般特征 | 第42页 |
·桃树垭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破坏模式 | 第42-43页 |
·影响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稳定的因素 | 第43-46页 |
·影响桃树垭隧道稳定的因素 | 第46页 |
·偏压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力学机制及支护原则 | 第46-50页 |
·变形力学机制 | 第46-47页 |
·支护原则 | 第47-48页 |
·桃树垭隧道开挖支护特点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桃树垭隧道信息化监测及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1-75页 |
·概述 | 第51页 |
·现场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51-56页 |
·隧道内目测观察 | 第51-52页 |
·隧道水平收敛位移量测 | 第52-54页 |
·隧道拱顶沉降量测 | 第54页 |
·隧道围岩压力量测 | 第54-56页 |
·现场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 第56-58页 |
·数据处理的目的 | 第56页 |
·量测数据的散点图和曲线 | 第56-57页 |
·围岩变形-时间关系曲线 | 第57页 |
·量测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57-58页 |
·量测数据的分析与预测 | 第58-73页 |
·量测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趋势预测与稳定性分析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偏压隧道软弱围岩与初期支护相互作用机理 | 第75-87页 |
·概述 | 第75页 |
·初期支护作用机理 | 第75-77页 |
·喷射混凝土的作用机理 | 第75-76页 |
·径向锚杆作用机理 | 第76页 |
·钢支撑作用机理 | 第76-77页 |
·钢筋网的作用机理 | 第77页 |
·初期支护与软弱围岩相互作用机理 | 第77-86页 |
·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和洞壁变形的发展 | 第77-79页 |
·在不同围岩参数及支护抗力的影响下围岩塑性区的变化 | 第79-82页 |
·初期支护提供的支护抗力 | 第82-84页 |
·隧道围岩与初期支护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桃树垭隧道围岩与初期支护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 第87-141页 |
·概述 | 第87页 |
·FLAC 简介 | 第87-89页 |
·桃树垭隧道YK38+410 断面初期支护破坏的FLAC 模拟 | 第89-99页 |
·YK38+410 断面初支破坏的工程实况 | 第89-92页 |
·FLAC 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9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99页 |
·在复杂围岩条件下不同围岩和初期支护参数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 第99-139页 |
·在不同围岩级别下隧道初支及围岩的变形规律 | 第99-110页 |
·在不同的锚杆纵向间距下隧道初支及围岩的变形规律 | 第110-121页 |
·在不同的节理面角度下隧道初支及围岩的变形规律 | 第121-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41-143页 |
·主要结论 | 第141-142页 |
·几点建议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7页 |
附录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