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 | 第22-24页 |
·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 第24-25页 |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 第25-26页 |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 第26-28页 |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形式 | 第26-27页 |
·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产业内贸易的机制 | 第27-28页 |
·其他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3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 第30-40页 |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 | 第31-33页 |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贸易形式 | 第31-32页 |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化 | 第32-33页 |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 | 第33-39页 |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 | 第34-35页 |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行业水平 | 第35-37页 |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性质 | 第37-38页 |
·加工贸易与中美产业内贸易的相关趋势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0-51页 |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计量模型 | 第40-41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1页 |
·实证分析 | 第41-49页 |
·变量的平稳性分析 | 第41-44页 |
·Engle-Granger 协整关系检验 | 第44-45页 |
·模型的回归及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宏观经济层面的对策 | 第51-54页 |
·提升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 | 第51-52页 |
·促进中美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 | 第52页 |
·加大对我国急缺的高新技术产品从美国的进口 | 第52-53页 |
·提高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 第53页 |
·鼓励贸易互补性的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发展 | 第53-54页 |
·微观经济层面的对策 | 第54-56页 |
·企业应通过品牌建设促进产品差异化发展 | 第54页 |
·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 第54-55页 |
·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