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30页 |
·含稀土离子配合物在近红外发光方面优势 | 第13-14页 |
·在光纤通讯上的应用 | 第13页 |
·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在稀土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页 |
·f-f发光效率的致命弱点及其敏化研究 | 第14-15页 |
·有机共轭体系的引入 | 第14-15页 |
·d-块敏化f-块发光的研究 | 第15页 |
·d-f配合物及其发光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3d-4f杂金属配合物 | 第15-23页 |
·4d-4f发光配合物 | 第23-27页 |
·5d-4f发光配合物 | 第27-28页 |
·选题目的,依据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2章 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所用试剂 | 第30页 |
·光谱测试仪器 | 第30-31页 |
·红外光谱(IR) | 第30页 |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 | 第30-31页 |
·可见区的荧光光谱(FP) | 第31页 |
·近红外发光光谱(NIR) | 第31页 |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31-32页 |
第3章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2-41页 |
·d-f配合物的合成 | 第32-36页 |
·Cd-Ln(4d-4f)配合物(1)-(6)的合成 | 第32-33页 |
·Zn-Ln(3d-4f)配合物(7)-(15)的合成 | 第33-36页 |
·Ln-Ln配合物(16)-(21)的合成 | 第36-37页 |
·化合物[Er_2(p-CH_3-C_6H_4COO)_(10)(phen)_2](16)的合成 | 第36页 |
·化合物[Ho_2(p-CH_3-C_6H_4COO)_(10)(phen)_2](17)的合成 | 第36页 |
·化合物{[Ho_2(OOC-CH_2-CH_2-COO)_3(H_2O)_8]·6H_2O}_n(18)的合成 | 第36-37页 |
·化合物{[Yb_2(OOC-CH_2-CH_2-COO)_3(H_2O)_4]·6H_2O)_n(19)的合成 | 第37页 |
·化合物[Ho(p-CH_3-C_6H_4COO)_2(CH_3COO)(H_2O)]_n(20)的合成 | 第37页 |
·化合物[Yb(p-CH_3-C_6H_4COO)_2(CH_3COO)(H_2O)]_n(21)的合成 | 第37页 |
·d~(10)(Zn,Cd)配位聚合物(22)-(27)的合成 | 第37-39页 |
·化合物[Cd(NA)_2(H_2O)_2]_n(22)的合成 | 第37-38页 |
·化合物{[Cd(phen)(NA)(NO_3)]·(H_2O)_(1/2))_n(23)的合成 | 第38页 |
·化合物{[Cd(phen)(NA)(NO_3)]·(H_2O)_(1/2))_n(24)的合成 | 第38页 |
·化合物{[Cd[3,5-C_5H_3N(COO)_2)](H_2O)_2)_n(25)的合成 | 第38页 |
·化合物{Zn[2,5-C_5H_3N(COO)_2](H_2O)_2·H_2O)_n(26)的合成 | 第38-39页 |
·化合物{Zn[2,5-C_5H_3N(COO)_2](H_2O)_4)}·2H_2O(27)的合成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关于合成方法的讨论 | 第39页 |
·溶液pH对反应的影响 | 第39页 |
·混合溶液中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晶体的培养 | 第40-41页 |
第4章 化合物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第41-74页 |
·Cd-Ln(4d-4f)配合物(1)-(6)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第41-47页 |
·配合物(1)-(6)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41-42页 |
·配合物(1)-(6)的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第42-47页 |
·Zn-Ln(3d-4f)配合物(7)-(15)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第47-59页 |
·配合物(7)-(15)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47-49页 |
·配合物(7)-(15)的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第49-59页 |
·Ln(4f-4f)配合物(16)-(21)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第59-65页 |
·化合物(16)-(21)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59-60页 |
·化合物(16)-(21)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第60-65页 |
·d~(10)(Zn,Cd)配位聚合物(22)-(27)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第65-73页 |
·化合物(22)-(27)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65-67页 |
·化合物(22)-(27)的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第67-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74-98页 |
·Ln(Ⅲ)系离子的电子吸收跃迁和发射跃迁理论值及指认 | 第74-75页 |
·4d-4f(Cd-Ln)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75-80页 |
·化合物(1)-(6)的UV-Vis-NIR光谱分析指认 | 第75-76页 |
·Cd-Ln配合物(1)-(6)在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76-79页 |
·Cd-Ln配合物(1)-(6)在可见区的发光性能研究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页 |
·3d-4f(Zn-Ln)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80-88页 |
·配合物(7)-(15)的UV-Vis-NIR吸收光谱分析指认 | 第80-81页 |
·3d-4f(zn-Ln)配合物(7)-(15)的近红外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81-84页 |
·3d-4f(Zn-Ln)配合物(7)-(15)在可见区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84-87页 |
·Zn-Ln配合物(7)-(12)发光性能对比 | 第87-88页 |
·Ln(4f-4f)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88-92页 |
·配合物(16)-(21)及相应配体的UV-Vis-NIR光谱分析指认 | 第88-89页 |
·配合物(16)-(21)在近红外区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89-92页 |
·d~(10)(Zn~(2+),Cd~(2+))配合物的光物理研究 | 第92-96页 |
·化合物(22)-(25)的可见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92-95页 |
·化合物(26)和(27)的可见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关于合成 | 第99页 |
·结构解析 | 第99页 |
·发光性能研究 | 第99-100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摘要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 | 第115-118页 |
化合物(1)-(21)的UV-Vis-NIR吸收光谱 | 第115-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