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绪论 | 第20-28页 |
·研究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宏观调控有何意义 | 第20-21页 |
·中国理论界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1-2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2-25页 |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25-28页 |
1 流动性的内涵与外延 | 第28-46页 |
·流动性概念溯源 | 第28-30页 |
·流动性的特有属性与流动性定义 | 第30-31页 |
·流动性理论的发展 | 第31-40页 |
·流动性的种属关系与流动性划分 | 第40-42页 |
·流动性的属和种差 | 第40-41页 |
·流动性划分 | 第41-42页 |
·流动性定义与流动性划分的相互关系 | 第42-45页 |
·流动性度量的基本依据 | 第45-46页 |
2 流动性过剩的理论分析 | 第46-92页 |
·流动性过剩理解的分歧 | 第46-54页 |
·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外国学者的观点 | 第47-48页 |
·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国内早期观点 | 第48-50页 |
·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国内近期观点 | 第50-51页 |
·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国内现代观点 | 第51-54页 |
·流动性过剩的理解—观点分歧的原因 | 第54页 |
·流动性过剩的理解—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54页 |
·流动性过剩的本质 | 第54-56页 |
·资产的含义及其流动性切分 | 第55-56页 |
·负债的含义及其流动性切分 | 第56页 |
·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 第56-57页 |
·流动性过剩本质与流动性过剩现象的关系 | 第57-58页 |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58-83页 |
·单部门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58-59页 |
·两部门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59-62页 |
·三部门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62-66页 |
·四部门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66-70页 |
·五部门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70-73页 |
·六部门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73-81页 |
·从银行的角度对存款流动性的重新认识 | 第81-83页 |
·流动性过剩原因总结 | 第83页 |
·流动性过剩的结果 | 第83-89页 |
·消费品价格上涨 | 第83-84页 |
·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上涨 | 第84-86页 |
·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 | 第86页 |
·经济过热 | 第86-89页 |
·流动性过剩原因、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结果的辩证关系 | 第89页 |
·流动性度量指标设计 | 第89-92页 |
3 中国流动性过剩特征事实分析 | 第92-132页 |
·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的度量与分析 | 第92-99页 |
·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的度量 | 第92-98页 |
·对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的分析 | 第98-99页 |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度量与分析 | 第99-108页 |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度量 | 第99-101页 |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分析 | 第101-108页 |
·金融机构存差的度量与分析 | 第108-114页 |
·金融机构存差的度量 | 第108-110页 |
·金融机构存差的分析 | 第110-114页 |
·外汇储备的度量与分析 | 第114-116页 |
·外汇储备度量 | 第114-116页 |
·外汇储备分析 | 第116页 |
·有价证券的度量与分析 | 第116-124页 |
·有价证券的度量 | 第117-123页 |
·有价证券的分析 | 第123-124页 |
·存货的度量与分析 | 第124-130页 |
·存货的度量 | 第124-129页 |
·存货的分析 | 第129-130页 |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判断 | 第130-132页 |
4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影响 | 第132-186页 |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第132-160页 |
·货币供应量过多 | 第132-146页 |
·国际收支顺差的不断扩大 | 第146-154页 |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其它原因 | 第154-160页 |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 第160-186页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 第161-173页 |
·房地产价格上涨 | 第173-185页 |
·其他影响 | 第185-186页 |
5 流动性过剩下的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及其效果 | 第186-222页 |
·评价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基本根据 | 第186-187页 |
·根据流动性的变化评价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 第186-187页 |
·根据流动性过剩负面影响评价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 第187页 |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及其效果 | 第187-206页 |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概述 | 第187-189页 |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效果 | 第189-206页 |
·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果 | 第206-208页 |
·存款准备金政策概述 | 第206-208页 |
·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 | 第208页 |
·利率政策及其效果 | 第208-212页 |
·利率政策概述 | 第208-212页 |
·利率政策效果 | 第212页 |
·汇率政策及其效果 | 第212-214页 |
·汇率政策概述 | 第212-213页 |
·汇率政策效果 | 第213-214页 |
·房地产金融政策及其效果 | 第214-222页 |
·房地产金融政策概述 | 第215-219页 |
·房地产金融政策效果 | 第219-222页 |
6 未来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与政策主张 | 第222-242页 |
·金融宏观调控与财政宏观调控的协调配合 | 第222-226页 |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财政因素 | 第222-223页 |
·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金融因素 | 第223-224页 |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和财政政策效果的其他因素 | 第224-225页 |
·中国未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模式 | 第225-226页 |
·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 第226-229页 |
·稳健性原则 | 第226-228页 |
·自主性原则 | 第228-229页 |
·灵活性原则 | 第229页 |
·金融宏观调控目标 | 第229-231页 |
·金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 | 第229-231页 |
·金融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 | 第231页 |
·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体系 | 第231-236页 |
·公开市场操作 | 第231-232页 |
·存款准备金政策 | 第232页 |
·利率政策 | 第232-233页 |
·汇率政策 | 第233-234页 |
·房地产金融政策 | 第234-236页 |
·金融宏观调控中应解除的两种不必要的担心 | 第236-239页 |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 | 第236-238页 |
·中国就业状况分析 | 第238-239页 |
·金融宏观调控中应注意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 | 第239-242页 |
·错误倾向一:盲目地走出去 | 第239页 |
·错误倾向二:盲目地限制出口 | 第239-242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264页 |
附录 | 第264-276页 |
致谢 | 第276-2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