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密度对间作豌豆“氮阻遏”的调控效应及机制

摘要第1-4页
Summary第4-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豆科作物氮素利用及固氮作用机理研究现状第10-14页
     ·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机理第10-11页
     ·氮肥对豆科作物结瘤固氮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第11-14页
   ·禾豆间作系统中的氮素促进机制研究第14-17页
     ·氮素循环第14-15页
     ·禾豆间作系统中氮素促进的生态位理论第15页
     ·豆科作物固定的氮向非豆科的转移第15-16页
     ·禾本科作物对豆科作物固氮“氮阻遏”的“减缓效应”第16-17页
   ·氮肥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研究进展第17-18页
     ·施氮方式与间作作物竞争与互补的关系第17页
     ·种植密度与间作作物的竞争和补偿第17-18页
     ·种植密度对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第18页
   ·禾豆间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19-24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间作群体产量和 N 肥利用率的影响第19页
     ·玉米密度对间作豌豆“氮阻遏”的影响第19页
     ·影响间作豌豆“氮阻遏”及氮素利用因子的动态变化第19页
     ·玉米密度影响间作豌豆“氮阻遏”及氮素利用的基本机理第19-20页
   ·技术路线第20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试验作物第20页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0-24页
第三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豌豆 N 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第24-30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玉米/豌豆体系产量的影响第24-27页
     ·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第24-25页
     ·不同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第25-26页
     ·不同处理的收获指数第26-27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玉米/豌豆体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第27-30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玉米/豌豆体系吸氮量的影响第27-28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玉米/豌豆体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第28-30页
第四章 玉米密度对间作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第30-35页
   ·不同处理的间作豌豆结瘤数、结瘤鲜重动态变化第30-31页
   ·玉米密度对间作豌豆结瘤数、结瘤鲜重的影响第31-32页
   ·不同处理豌豆“氮阻遏”的“减缓效应”第32-35页
     ·间作对豌豆“氮阻遏”的“减缓效应”第32-33页
     ·豌豆/玉米根系相互作用对间作豌豆“氮阻遏”的“减缓效应”第33页
     ·豌豆/玉米体系中间作玉米密度对间作豌豆“氮阻遏”的“减缓效应”第33-35页
第五章 影响玉米间作豌豆 N 素利用关键因子的动态特征第35-57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豌豆/玉米间作系统土壤全氮的影响第35-42页
     ·不同处理土壤全氮的时空动态变化第35-37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豌豆、玉米土壤全氮浓度第37-42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豌豆/玉米间作系统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第42-47页
     ·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动态变化第42-43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豌豆、玉米土壤硝态氮浓度第43-47页
   ·玉米密度及施氮对豌豆/玉米间作系统土壤铵态氮的影响第47-52页
     ·不同处理土壤铵态氮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第47-49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豌豆、玉米土壤铵态氮浓度第49-52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第52-53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豌豆、玉米的含水量第53-55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作物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第53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作物各土层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第53-54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作物 0-30cm 土层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第54-55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豌豆、玉米的地温第55-57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作物地温的动态变化第55页
     ·不同玉米密度及施氮水平下作物的地温第55-57页
第六章 不同因子与豌豆/玉米产量、N 肥利用率相关关系第57-60页
   ·不同因子与间作玉米对间作豌豆“氮阻遏”的“减缓效应”的相关关系第57-58页
   ·不同因子与豌豆/玉米产量、N 肥利用率的相关关系第58-60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60-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致谢第73-74页
导师简介第74-75页
个人简介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秸秆还田及施肥对小麦复种油菜农田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抗真菌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