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手机设计识别研究--以Nokia和Moto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引言第9-17页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第9-10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研究的内容界定第11页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1-17页
     ·系统论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符号学相关理论第12-14页
     ·类型学研究方法第14-15页
     ·论文框架与各部分简要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设计识别的系统建构第17-32页
   ·从企业识别到品牌识别第17-21页
     ·关于企业识别第17-18页
     ·关于品牌第18-20页
     ·从企业识别到品牌识别第20-21页
   ·从视觉识别到产品识别第21-26页
     ·关于视觉识别第21-22页
     ·关于产品识别第22-24页
     ·从视觉识别转向产品识别第24-26页
   ·设计识别的系统建构第26-32页
     ·面向品牌的设计识别第26-27页
     ·设计识别的系统构成第27-29页
     ·设计识别的研究路径第29-32页
第3章 Nokia手机的设计识别研究第32-55页
   ·Nokia的品牌故事第32-36页
     ·从纸浆厂到移动电话商第32-33页
     ·Nokia的数字化进程第33-35页
     ·全球化品牌与中国市场第35-36页
   ·Nokia产品识别研究第36-41页
     ·2001-2003:显性的双弧第37-38页
     ·2005—2007:隐性的U型第38-40页
     ·2004:PI的更替第40-41页
   ·Nokia视觉识别研究第41-47页
     ·Nokia的视觉识别要素第41-42页
     ·Nokia的产品广告第42-47页
   ·Nokia理念识别研究-"科技以人为本"第47-55页
     ·科技第47-49页
     ·用户第49-53页
     ·需求第53-55页
第4章 Moto手机设计识别研究第55-76页
   ·Moto的品牌故事第55-60页
     ·无线电通信的先驱第55页
     ·坎坷而辉煌的摩托罗拉第55-57页
     ·Moto的现状第57-60页
   ·Moto产品识别研究第60-64页
     ·2001—2003年结构性特征第60-62页
     ·2006—2007年特征第62-63页
     ·2004—2005:PI更替第63-64页
   ·Moto视觉识别分析研究第64-69页
     ·Moto的视觉识别要素第64-66页
     ·Moto的产品广告第66-69页
   ·Moto理念识别研究—"智慧演绎,无处不在"第69-76页
     ·技术-"无缝移动"第69-71页
     ·人群第71-74页
     ·体验情境第74-76页
第5章 Nokia与Moto设计识别之比较第76-90页
   ·Nokia与Moto的产品识别比较第76-81页
     ·特征化Vs结构化第76-77页
     ·累积选择Vs突变更替第77-79页
     ·技术革新Vs品牌依旧第79-81页
     ·Nokia与Moto的视觉识别比较第81-86页
     ·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第81-82页
     ·功能诉求型广告比较第82-83页
     ·价值诉求型广告比较第83-86页
     ·Nokia与Moto的理念识别比较第86-90页
     ·科技Vs智慧第86-87页
     ·用户需求Vs个性人群第87-90页
第6章 结论第90-97页
   ·面向品牌识别的设计识别及其系统建构第90-92页
   ·Nokia与Moto的设计识别与品牌战略比较第92-93页
   ·设计识别与自主品牌创新第93-95页
   ·研究的局限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附录1第101-105页
附录2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残损胶囊图像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搜索2.0理论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