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美洲史论文--北美洲论文--美国论文

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

内容提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绪论第13-35页
 一、选题的意义与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1.选题的意义第13-14页
  2.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3.时间的设定第15页
 二、美国来华传教士研究述评第15-33页
  1.西方学者的研究概况第16-24页
   ·年以前中国学者的研究概况第24-26页
   ·年以后中国学者的研究概况第26-33页
 三、选题的主要观点、重点与难点第33-34页
  1.选题的主要观点第33页
  2.选题研究的重点第33-34页
  3.选题研究的原则第34页
  4.选题研究的难点第34页
 四、小结第34-35页
第一章 美国传教士与早期美国对华政策第35-71页
 一、美国传教士主张美国对华扩张第36-46页
  1.传教士与武力开放中国第38-41页
  2.Chinese Repository扮演的角色第41-43页
  3.伯驾敦促美国政府遣使来华第43-46页
 二、美国传教士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第46-49页
  1.向美国传播有关中国的知识第46-47页
  2.调查中国的各种情报第47-48页
  3.多种方式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第48-49页
 三、美国传教士与美国对华鸦片贸易政策第49-62页
  1.美国政府与早期对华鸦片贸易第50-53页
  2.美国传教士对鸦片贸易的抨击第53-57页
  3.美国传教士对美国鸦片贸易政策的影响第57-61页
  4.美国传教士反对鸦片贸易的原因第61-62页
 四、美国传教士直接参与对华交涉第62-69页
  1.美国驻华外交官对传教士的依托第63-64页
  2.各口岸美国驻华领事情形第64-67页
  3.传教士处理对华交涉的优势第67-69页
 五、小结第69-71页
第二章 美国传教士与中美外交条约的签订第71-105页
 一、美国传教士与中美《望厦条约》第73-87页
  1.伯驾与顾盛使团来华第73-76页
  2.传教士主导使团对华态度第76-80页
  3.参与条约条款的制定与谈判第80-87页
 二、伯驾1856年对华修约第87-95页
  1.美国对华修约与伯驾出任公使第87-88页
  2.伯驾要求清廷修改条约的努力第88-94页
  3.伯驾修约失败原因分析第94-95页
 三、美国传教士与中美《天津条约》第95-104页
  1.列卫廉使华修约与传教士的参与第96-100页
  2.《天津条约》谈判与"宽容条款"第100-101页
  3.中美《天津条约》与美国在华传教利益第101-104页
 四、小结第104-105页
第三章 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对台湾政策第105-140页
 一、传教士与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第106-118页
  1.美国对台湾的早期认识第106-108页
  2.美国传教士与台湾形象的传播第108-117页
  3.西方人传播台湾知识的动机与立场第117-118页
 二、美国人对台湾的重视与早期主张第118-126页
  1.美国对台湾的早期染指第118-120页
  2."攫取台湾论"的提出第120-122页
  3."购取台湾论"的出台第122-123页
  4."太平洋帝国论"的确立第123-126页
 三、伯驾侵台主张的出笼与具体行动第126-135页
  1.借搜寻失踪美国公民觊觎台湾第126-128页
  2.假清廷拒修条约口实占领台湾第128-132页
  3.以所谓"优先权利"阻遏英国对台湾的染指第132-134页
  4.美国政府对伯驾侵台政策的否决第134-135页
 三、伯驾侵台主张流产原因分析第135-139页
  1.不符合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利益第135-137页
  2.受美国政坛诸多因素的影响第137-138页
  3.伯驾侵台主张本身的愚陋第138-139页
 四、小结第139-140页
第四章 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第140-186页
 一、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第141-154页
  1.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美国传教士的看法第141-145页
  2.美国驻华公使马沙利对太平天国的态度第145-152页
  3.太平天国初期美国对华"中立"政策及其原因第152-154页
 二、美国传教士访问太平天国统治区及态度的转变第154-168页
  1.戴作士:第一个访问太平天国的美国传教士第155-156页
  2.麦莲偕同克博松、裨治文等人的天京之行第156-161页
  3.驻华公使麦莲的对华政策第161-165页
  4.伯驾:麦莲对华政策的拥护者、实施者第165-168页
 三、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晚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第168-177页
  1.卫三畏与驻华公使列卫廉的对华政策第168-172页
  2.驻华公使华若翰的在华活动第172-174页
  3.赫威尔、花兰芷等人在太平天国统治区的活动第174-177页
 四、罗孝全与太平天国第177-183页
  1.罗孝全初抵太平天国第177-179页
  2.罗孝全与洪秀全宗教上的争论第179-181页
  3.罗孝全与太平天国决裂第181-183页
 五、小结第183-186页
第五章 教案处置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冲突第186-210页
 一、中美教案发生的原因第186-195页
 二、美国传教士在华重大教案及其外交处置第195-207页
  1.娄礼华命案第195-196页
  2.罗孝全遇窃案第196-202页
  3.山东济南教案第202-203页
  4.李佳白房产案第203-205页
  5.四川重庆教案第205-207页
 三、美国传教士在华教案的特点第207-208页
 四、小结第208-210页
结语第210-220页
 一、基督新教精神与美国国家本质第210-213页
 二、基督新教信仰与意识形态外交第213-215页
 三、基督新教理念与美国对华外交第215-217页
 四、小结第217-220页
参考文献第220-230页
后记第230-2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32-233页

论文共2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
下一篇:石油与战后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