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旅游扶贫效益 | 第14页 |
·民营旅游经济的扶贫 | 第14-15页 |
·效益评价与方法技术选择 | 第15-16页 |
·不足分析 | 第16-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范围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2 民营旅游经济扶贫效益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民营旅游经济及经营主体构成的概念辩析 | 第21-23页 |
·民营经济 | 第21页 |
·旅游企业与小型企业 | 第21-22页 |
·正式经济部门与非正式经济部门 | 第22页 |
·经济实体 | 第22-23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福利最大化理论 | 第23页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3-24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5-26页 |
3 民营旅游经济扶贫效益层级评价框架 | 第26-41页 |
·民营旅游经济扶贫效益评价的层级研究框架 | 第26-33页 |
·效益评价 | 第27-28页 |
·贫困表现形式 | 第28-29页 |
·评价方法分析 | 第29-31页 |
·利益相关者 | 第31-33页 |
·民营旅游经济扶贫效益评价的一般流程 | 第33-41页 |
·评价目标确定 | 第33-35页 |
·评价主体与样本选取 | 第35页 |
·评价方法 | 第35-37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9页 |
·数据分析技术 | 第39-41页 |
4 扬美民营旅游经济微观感知扶贫效益评价 | 第41-60页 |
·评价目标确定 | 第41-42页 |
·地域范围 | 第41页 |
·对象范围 | 第41-42页 |
·评价主体与样本确定 | 第42-43页 |
·评价主体 | 第42页 |
·调研时间、样本选取 | 第42页 |
·问卷设计 | 第42-43页 |
·扶贫效益评价方法 | 第43页 |
·评价指标设计 | 第43-44页 |
·扬美区域分析 | 第44-46页 |
·基本情况 | 第44页 |
·历史、文化沉积 | 第44-45页 |
·旅游经济发展 | 第45-46页 |
·民营旅游经济发展 | 第46页 |
·数据分析 | 第46-57页 |
·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民营旅游经济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民营旅游经济扶贫效益分析 | 第48-51页 |
·扶贫效益因子分析 | 第51-53页 |
·不同类型主体对扶贫效益认同度差异分析 | 第53-57页 |
·问题总结与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主要问题 | 第58页 |
·建议 | 第58-59页 |
·本次实证的不足 | 第59-6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研究创新 | 第60-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一:社会实践扬美深度访谈录音记录 | 第66-68页 |
附录二:社会实践扬美调查表(民营旅游经济经营从业组) | 第68-69页 |
附录三:社会实践扬美调查表(居民组) | 第69-70页 |
附录四:全部样本35个指标的8个旋转因子得分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