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和谐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 第8-27页 |
(一) “和谐”释义 | 第8-13页 |
1. 远古渊源 | 第8页 |
2. 元典辨义 | 第8页 |
3. 六经注解 | 第8-9页 |
4. 阴阳解释 | 第9页 |
5. 五行示义 | 第9-10页 |
6. 诸子主张 | 第10-11页 |
7. 秦汉传承 | 第11-12页 |
8. 解读和勰 | 第12-13页 |
(二) 道儒佛哲学和谐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 第13-20页 |
1. 道主自然 | 第13-15页 |
2. 儒倡中庸 | 第15-17页 |
3. 佛以正和 | 第17-20页 |
(三) 《周易》和谐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 第20-27页 |
1. 形和以穷理 | 第20-23页 |
2. 义和以传神 | 第23-27页 |
二、《文心雕龙》的和谐思想 | 第27-61页 |
(一) 总论的和谐思想 | 第27-35页 |
1. 本乎道——文道自然 | 第27-29页 |
2. 师乎圣——思合符契 | 第29-30页 |
3. 体乎经——寻理即畅 | 第30-31页 |
4. 酌乎纬——亦理亦文 | 第31-33页 |
5. 变乎骚——执两守中 | 第33-35页 |
(二) 文体论的和谐思想 | 第35-46页 |
1. 音起心生——有韵之文的自然合畅 | 第37-39页 |
2. 大音希声——无韵之笔的经国大律 | 第39-42页 |
3. 人文气度——文笔同脉的巧妙融合 | 第42-46页 |
(三) 创作论的和谐思想 | 第46-54页 |
1. “应物斯感”的发生观 | 第47-48页 |
2. “隐秀互旨”的立意观 | 第48-49页 |
3. “理融情畅”的表现观 | 第49-50页 |
4. “骨采互依”的文质观 | 第50-51页 |
5. “周圆合度”的修辞观 | 第51-52页 |
6. “因情立体”的风格观 | 第52-53页 |
7. “趋时立论”的创新观 | 第53-54页 |
(四) 批评论的和谐思想 | 第54-61页 |
1. 以“圆”和,“博观”知音 | 第55-56页 |
2. 以“正”和,“平理”持度 | 第56页 |
3. 以“融”和,“心”“目”共鸣 | 第56-57页 |
4. 以“中”和,识“器”辩“才” | 第57-58页 |
5. 以“变”和,因“时”而作 | 第58-61页 |
三、《文心雕龙》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61-70页 |
(一) 与时俱进的文学价值 | 第63-67页 |
(二) 人合自然的审美价值 | 第67-69页 |
(三) 贯通古今的文化价值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注释 | 第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发表作品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