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关于美国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关于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美国的教育硕士培养 | 第20-32页 |
一、美国教育硕士学位的历史考察 | 第20-21页 |
二、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概况 | 第21-27页 |
(一) 培养机构 | 第22页 |
(二) 专业方向 | 第22-24页 |
(三) 培养目标 | 第24页 |
(四) 招生考试 | 第24-25页 |
(五) 培养方式 | 第25页 |
(六) 课程设置与实施 | 第25-26页 |
(七) 学位授予 | 第26页 |
(八) 师资队伍 | 第26-27页 |
三、个案研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育硕士培养 | 第27-32页 |
(一) 教学领导力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 | 第27-29页 |
(二) 数学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我国的教育硕士培养 | 第32-40页 |
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历史考察 | 第32-35页 |
(一) 招生院校 | 第33页 |
(二) 招生对象 | 第33-34页 |
(三) 招生专业 | 第34页 |
(四) 招生人数 | 第34页 |
(五)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 第34-35页 |
二、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概况 | 第35-37页 |
(一) 培养目标 | 第35页 |
(二) 招生考试 | 第35-36页 |
(三) 培养方式 | 第36页 |
(四) 课程设置与实施 | 第36页 |
(五) 学位授予 | 第36页 |
(六) 师资队伍 | 第36-37页 |
三、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培养 | 第37-40页 |
(一) 教育管理专业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 | 第37-39页 |
(二)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美教育硕士培养的比较分析 | 第40-46页 |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内涵的比较 | 第40页 |
二、专业方向设置的比较 | 第40-41页 |
三、培养目标的比较 | 第41页 |
四、招生对象与招生方式的比较 | 第41-42页 |
(一) 招生对象 | 第41-42页 |
(二) 入学考试 | 第42页 |
五、培养方式的比较 | 第42-43页 |
六、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比较 | 第43-44页 |
(一) 课程设置 | 第43-44页 |
(二) 教学方法 | 第44页 |
七、学位授予的比较 | 第44页 |
八、师资队伍的比较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关于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 第46-52页 |
一、明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性质,突出办学特色 | 第46-47页 |
二、拓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内涵,提高社会适应性 | 第47页 |
三、严格招生考试制度,把好“入口关” | 第47-48页 |
四、增强培养方式的灵活性,缓解工学矛盾 | 第48页 |
五、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 第48-49页 |
六、严格学位论文标准,控制“出口关” | 第49-50页 |
七、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 第50页 |
八、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顺利实施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一) | 第57-59页 |
附录(二)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