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概述 | 第10-2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9页 |
·循证研究的概念及其思想的引入 | 第19-2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第21-24页 |
2 我国住宅工程质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4-48页 |
·在建设部的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 第24-29页 |
·我国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的总体状况 | 第24-25页 |
·各地区住宅工程质量的总体状况 | 第25-27页 |
·住宅工程质量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 第27-29页 |
·住宅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在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 第29-37页 |
·近年来国家质检中心住宅工程检测状况统计 | 第30-32页 |
·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检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32-37页 |
·在我国六省市进行的实地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 第37-43页 |
·六省市近年来的住宅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六省市近年来住宅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 第40-43页 |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 第43-45页 |
·近年来我国住宅质量方面的投诉概况与初步统计 | 第43-45页 |
·我国住宅质量方面投诉概况的初步分析 | 第45页 |
·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3 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群因素分析 | 第48-69页 |
·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48-50页 |
·调查结果统计 | 第48-49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调查与统计 | 第50-56页 |
·群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56-68页 |
·群因素的分类分析 | 第57-62页 |
·群因素间的结构关系模型及其综效分析 | 第62-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4 倍效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69-84页 |
·倍效因素的调查分析及其倍基划分 | 第69-74页 |
·倍效因素分析 | 第74-81页 |
·倍效效应分析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5 倍效因素的控制方法及其实证性分析 | 第84-107页 |
·控制方法的理论分析 | 第84-88页 |
·控制方法的理论模型 | 第88-92页 |
·目标工序控制的实施程序 | 第92-93页 |
·工序控制能力的分析与判断 | 第93-95页 |
·实例分析 | 第9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6 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 第107-137页 |
·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 第107-133页 |
·住宅质量保险的涵义 | 第107-109页 |
·住宅质量与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关系 | 第109-112页 |
·当前我国住宅质量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12-116页 |
·国外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运作情况 | 第116-122页 |
·国内外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对比分析 | 第122-123页 |
·我国住宅质量保险应考虑的几个新问题 | 第123-125页 |
·我国开展住宅质量保险模式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实施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126-128页 |
·推进住宅质量保险制度实施的若干建议 | 第128-133页 |
·实施住宅工程差异化管理 | 第133-134页 |
·实施住宅工程质量监督社会化 | 第134-137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37-139页 |
·结论 | 第137-138页 |
·展望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