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引言 | 第8页 |
·酸化法回收氰化物技术及其局限性 | 第8-11页 |
·酸化法原理 | 第8-9页 |
·酸化工艺简介 | 第9-11页 |
·酸化法的局限性 | 第11页 |
·离子交换树脂技术 | 第11-17页 |
·树脂与活性炭技术比较 | 第11-13页 |
·离子交换树脂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应用 | 第13-15页 |
·离子交换树脂在氰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应用 | 第15-17页 |
·树脂上负附载氰化物的解吸方法 | 第17-21页 |
·碱洗脱法 | 第18页 |
·酸性硫脲解吸法 | 第18-19页 |
·锌氰络合物解吸法 | 第19页 |
·硫酸酸化解吸 | 第19-20页 |
·高浓度NaCl溶液解吸法 | 第20页 |
·其它方法 | 第20-21页 |
·树脂"铁中毒"问题分析与处理 | 第21-23页 |
·污染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污染鉴别方法 | 第22页 |
·复苏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3-26页 |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关键问题 | 第24-26页 |
2 实验程序 | 第26-30页 |
·实验主要试剂及原料 | 第26-27页 |
·实验装置 | 第27页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总氰 | 第28-29页 |
·金属离子 | 第29页 |
·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3 铁氰化物的吸附理论研究 | 第30-43页 |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 第30-31页 |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 第31-32页 |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第32-38页 |
·控制步骤的确定和吸附速率常数的测定 | 第33-36页 |
·离子交换平衡等温线 | 第36-37页 |
·吸附选择性 | 第37-38页 |
·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研究 | 第38-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201×7树脂上铁氰化物的解吸基础研究 | 第43-51页 |
·解吸剂的选择 | 第44-47页 |
·两种铁氰络合离子的解吸 | 第44页 |
·还原解吸剂的确定 | 第44-47页 |
·解吸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47-49页 |
·解吸速率常数的测定 | 第47页 |
·表观活化能的测定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5 尾液处理工艺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1-60页 |
·不同金属氰化物对树脂中毒的影响 | 第51-52页 |
·共存离子对铁氰化物的吸附过程的影响 | 第52-55页 |
·树脂对共存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吸附速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吸附选择性的测定 | 第54-55页 |
·共存离子对树脂上铁氰化物的解吸过程的影响 | 第55-58页 |
·硫酸—氨水解吸后树脂上铁的解吸 | 第55-56页 |
·解吸过程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6 201×7树脂综合处理尾液中铁氰化物的工艺研究 | 第60-69页 |
·201×7树处理铁氰化物的静态工艺研究 | 第60-64页 |
·吸附过程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60-62页 |
·解吸过程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62-64页 |
·树脂再生循环实验 | 第64-68页 |
·原液静态整体工艺 | 第64-66页 |
·树脂"吸附—第一步还原解吸"循环 | 第66-67页 |
·工艺比较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69页 |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