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28页 |
1、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免疫调节剂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16页 |
·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一般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多糖的免疫调节机制 | 第18页 |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8-21页 |
·多糖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 第18页 |
·多糖对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系统的作用 | 第18-19页 |
·多糖对T、B淋巴细胞的作用 | 第19页 |
·多糖对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 第19-20页 |
·多糖对巨噬细胞(Mφ)的作用 | 第20页 |
·多糖对抗体的作用 | 第20页 |
·多糖对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20-21页 |
·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 第22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2-23页 |
·抗菌、抗病毒作用 | 第23页 |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 第23-24页 |
·抗衰老作用 | 第24页 |
·抗炎作用 | 第24页 |
·其他作用 | 第24-25页 |
2、选题背景和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8页 |
·选题背景 | 第25-26页 |
·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川牛膝多糖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28-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药材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川牛膝粗多糖的提取 | 第29页 |
·正交实验 | 第29-30页 |
·糖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硫酸-苯酚法分析总糖含量 | 第30-31页 |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分析单糖含量(DNS法) | 第31页 |
·考马斯亮蓝G—250显色法分析蛋白质含量 | 第31-32页 |
·多糖含量计算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川牛膝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硫酸-苯酚法测定粗多糖中总糖的含量 | 第33-35页 |
·DNS法测定粗多糖中单糖的含量 | 第35-36页 |
·川牛膝粗多糖中多糖含量及川牛膝中多糖得率 | 第36-37页 |
·川牛膝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硫酸-苯酚法测总糖含量 | 第39-40页 |
·Sevag法除蛋白质 | 第40页 |
·最佳提取工艺的选择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川牛膝多糖对鸡血清抗体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川牛膝多糖 | 第41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43页 |
·血清抗体IgG、IgA、IgM的含量 | 第42-43页 |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3页 |
·统计处理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第43-45页 |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川牛膝多糖对鸡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9-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材料 | 第50页 |
·川牛膝多糖 | 第50页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2页 |
·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染色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 | 第50-51页 |
·红细胞玫瑰花环试验(E-C_(3b)R) | 第51页 |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E-ICR) | 第51页 |
·T淋巴细胞花环试验 | 第51-52页 |
·统计处理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饲喂川牛膝多糖后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的变化 | 第52页 |
·红细胞玫瑰花环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T淋巴细胞花环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鸡淋巴细胞玫瑰花环总花环率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鸡淋巴细胞玫瑰花环活性花环率试验结果 | 第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川牛膝多糖对鸡免疫器官及其免疫活性细胞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57-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 | 第57-58页 |
·川牛膝多糖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脏器指数的测定 | 第58页 |
·非特异性酸性酯酶染色(ANAE~+染色) | 第58页 |
·判断标准 | 第58页 |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川牛膝多糖对鸡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59-60页 |
·川牛膝多糖对免疫器官中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60-62页 |
·川牛膝多糖对免疫器官中巨噬细胞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川牛膝多糖对鸡免疫器官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影响的动态观察 | 第66-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材料 | 第66页 |
·川牛膝多糖 | 第66页 |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67页 |
·组织切片的制作 | 第67页 |
·超微切片的制作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 | 第67-70页 |
·法氏囊的组织学变化 | 第67-69页 |
·脾脏的组织学变化 | 第69-70页 |
·胸腺的组织学变化 | 第70页 |
·川牛膝多糖对鸡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70-71页 |
·法氏囊淋巴滤泡直径检测结果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图及说明 | 第8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