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宅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概述 | 第17-23页 |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涵义界定 | 第17-18页 |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涵义 | 第17页 |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与传统住宅抵押贷款的比较 | 第17-18页 |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效应 | 第20-21页 |
·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 | 第21-23页 |
3 国外住宅反向抵押贷款运行情况 | 第23-29页 |
·美国的住宅反向抵押贷款 | 第23-24页 |
·英国的住宅反向抵押贷款 | 第24-25页 |
·日本的住宅反向抵押贷款 | 第25-26页 |
·新加坡的住宅反向抵押贷款 | 第26-27页 |
·借鉴与启示 | 第27-29页 |
4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条件分析 | 第29-42页 |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 | 第29-33页 |
·我国人口老龄化 | 第29-31页 |
·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 | 第33-37页 |
·从城市居民住房情况来看 | 第33页 |
·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 | 第33-34页 |
·从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意识来看 | 第34-35页 |
·从政策导向来看 | 第35页 |
·从金融环境来看 | 第35-37页 |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意义 | 第37-39页 |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主要障碍性问题 | 第39-42页 |
·政策问题 | 第39页 |
·观念问题 | 第39页 |
·技术问题 | 第39-40页 |
·房地产市场问题 | 第40页 |
·法制问题 | 第40-42页 |
5 我国住宅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设计方案 | 第42-52页 |
·设计思路 | 第42-45页 |
·现行试点项目发展情况概述及分析 | 第42-43页 |
·贷款机构的选择 | 第43-44页 |
·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前期模式:有国家担保的住宅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 | 第45-47页 |
·前提条件 | 第45页 |
·参与方 | 第45-46页 |
·运作模式 | 第46页 |
·优势与缺点 | 第46-47页 |
·后期模式1:市场化的住宅反向抵押贷款模式 | 第47-49页 |
·前提条件 | 第47页 |
·参与方 | 第47-48页 |
·运作模式 | 第48页 |
·优势与缺点 | 第48-49页 |
·后期模式2:证券化的住宅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 | 第49-52页 |
·前提条件 | 第49页 |
·参与方 | 第49-50页 |
·运作模式 | 第50-51页 |
·优势和缺点 | 第51-52页 |
6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与建议 | 第52-58页 |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 第52-55页 |
·政策风险 | 第52页 |
·房价波动风险 | 第52-53页 |
·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53页 |
·支付风险 | 第53-54页 |
·长寿风险 | 第54页 |
·道德风险 | 第54-55页 |
·我国发展住宅反向抵押贷款的建议 | 第55-58页 |
·政府主导,监管市场 | 第55页 |
·加强立法,规范市场 | 第55-56页 |
·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 第56页 |
·加强宣传,正确引导 | 第56页 |
·针对问题,加强研究 | 第56-58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局限性与不足 | 第58-59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