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筛选及其脂肽性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 第14-17页 |
·表面张力筛选法 | 第14-15页 |
·界面张力筛选法 | 第15页 |
·血平板筛选法 | 第15页 |
·原油平板筛选法 | 第15-16页 |
·液滴坍塌筛选法 | 第16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筛选法 | 第16-17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微生物来源 | 第17-19页 |
·糖脂类 | 第17-18页 |
·脂肽和脂蛋白 | 第18页 |
·脂肪酸、磷脂和中性脂 | 第18页 |
·高分子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18-19页 |
·微粒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19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 | 第19-22页 |
·石油开采业 | 第19页 |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 第19-20页 |
·食品工业 | 第20页 |
·医疗和化妆品工业 | 第20-21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21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影响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的因素 | 第22-23页 |
·碳源 | 第22页 |
·氮源 | 第22页 |
·环境因素 | 第22-23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方法 | 第23-25页 |
·萃取 | 第23-24页 |
·超滤 | 第24页 |
·泡沫分离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6-36页 |
·引言 | 第26页 |
·材料 | 第26-28页 |
·菌株来源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试剂 | 第27页 |
·仪器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0页 |
·菌株培养与筛选 | 第28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菌株鉴定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筛选结果 | 第30-31页 |
·表面活性剂TLC分析 | 第31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 | 第31页 |
·菌株H-02鉴定结果 | 第31-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菌株H-02产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条件优化 | 第36-44页 |
·引言 | 第36页 |
·材料 | 第36页 |
·菌株 | 第36页 |
·培养基 | 第36页 |
·试剂、药品与仪器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培养方法 | 第36-37页 |
·测定方法 | 第37页 |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碳源 | 第37页 |
·氮源 | 第37-39页 |
·磷源 | 第39页 |
·种龄及接种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温度、溶解氧和pH的影响 | 第40-42页 |
·培养基中其它成分的调整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研究 | 第44-52页 |
·前言 | 第44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菌株 | 第44页 |
·培养基 | 第44-45页 |
·试剂、药品与仪器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页 |
·培养方法 | 第45页 |
·测定方法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纯化 | 第45页 |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pH值对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NaCl浓度对脂肽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7-48页 |
·CaCl_2对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8-49页 |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抗菌活性 | 第49-50页 |
·脂肽与Tween80乳化性能的比较 | 第50-51页 |
·菌株H-02发酵液的发泡性能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小鼠毒性实验 | 第52-55页 |
·引言 | 第52页 |
·材料 | 第52页 |
·菌株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试剂、药品与仪器 | 第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饲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培养方法 | 第52-53页 |
·动物实验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脂肽的小鼠经口急性毒性 | 第53-54页 |
·脂肽对体重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54页 |
·病理学观察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页 |
·创新点 | 第55-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