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画艺术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1、论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第7-8页 |
2、论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8-10页 |
一、“寓教于乐”与“追求娱乐” | 第10-22页 |
(一) 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 | 第10-16页 |
1、“寓教于乐”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0-12页 |
2、观众定位低龄化与取材的狭隘化 | 第12-16页 |
(二) 日本动画的“追求娱乐” | 第16-22页 |
1、曲折的情节 | 第17-18页 |
2、动人的情感 | 第18页 |
3、反映现实 | 第18-19页 |
4、诙谐幽默 | 第19-22页 |
二、“走民族风格之路”与“拿来主义” | 第22-34页 |
(一) 中国动画的“走民族风格之路” | 第22-30页 |
1、中国动画“走民族风格之路”的探索历程 | 第22-25页 |
2、借鉴中国传统艺术,追求民族艺术表现形式 | 第25-30页 |
(二) 日本动画的“拿来主义” | 第30-34页 |
1、外国特征的引入 | 第31-32页 |
2、时代特征的强化 | 第32-34页 |
三、“去电影化”与“电影化” | 第34-46页 |
(一) 中国动画的“去电影化”情节 | 第34-40页 |
1、角色形象塑造 | 第35-36页 |
2、结构形式 | 第36-38页 |
3、电影语言 | 第38-40页 |
(二) 日本动画对“电影化”的强调 | 第40-46页 |
1、蒙太奇的运用 | 第41-43页 |
2、色彩美学的运用 | 第43-44页 |
3、空镜头的运用 | 第44-46页 |
四、中日动画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比较 | 第46-57页 |
(一) 中国动画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 | 第46-51页 |
1、传统民间文学的影响 | 第46-48页 |
2、儒家思想的浸润 | 第48-51页 |
(二) 日本动画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 | 第51-57页 |
1、“物哀”思想的影响 | 第51-54页 |
2、“深层文化”的浸润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60页 |
1、对动画艺术创作理念的反思 | 第57-58页 |
2、民族性与民族化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