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标准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贸易与劳工标准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9-14页 |
·贸易与劳工标准的理论争论 | 第9-11页 |
·贸易与劳工标准的实证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对于劳工标准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劳工标准概念的界定和劳工标准问题的产生 | 第15-19页 |
·劳工标准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劳工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 | 第15页 |
·核心劳工标准 | 第15-16页 |
·社会条款 | 第16页 |
·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9页 |
·二战前的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 | 第16-17页 |
·二战后的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 | 第17-19页 |
第3章 劳工标准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19-32页 |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框架 | 第19-21页 |
·不同劳工标准对比较优势的可能影响 | 第21-22页 |
·童工与比较优势 | 第21页 |
·强迫劳动与比较优势 | 第21页 |
·歧视与比较优势 | 第21-22页 |
·自由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与比较优势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页 |
·劳工标准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2-32页 |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模型分析 | 第23-32页 |
第4章 劳工标准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2-43页 |
·中国的劳工标准与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第32-36页 |
·变量和数据说明 | 第32-33页 |
·回归变量说明 | 第33页 |
·实证方法 | 第33-34页 |
·实证结果 | 第34-36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6页 |
·OECD成员国的劳工标准与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第36-38页 |
·变量和数据说明 | 第36-37页 |
·回归变量说明 | 第37页 |
·实证结果 | 第37-38页 |
·Mah模型 | 第38-39页 |
·Rodrik模型 | 第39-40页 |
·Flanagan模型 | 第40-41页 |
·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建立世界统一劳工标准的可能性分析 | 第43-50页 |
·劳工标准被纳入WTO贸易协议的可能性 | 第43-44页 |
·SA8000产生及推行 | 第44-50页 |
·SA8000的产生 | 第45-46页 |
·SA8000的内容 | 第46-47页 |
·SA8000和“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关系 | 第47页 |
·SA8000的实质 | 第47-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启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