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级粗颗粒金刚石的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31页 |
| ·金刚石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 第7-14页 |
| ·金刚石的结构 | 第7-8页 |
| ·金刚石的性质 | 第8-12页 |
| ·金刚石的分类 | 第12-13页 |
| ·金刚石的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 ·高温高压下金刚石合成的溶剂理论 | 第14-21页 |
| ·纯碳素体系—石墨金刚石的相平衡 | 第15-18页 |
| ·溶剂—碳素体系中的石墨和金刚石的相平衡 | 第18-19页 |
| ·石墨—金刚石转变的驱动力 | 第19-21页 |
| ·工业金刚石的合成 | 第21-27页 |
| ·金刚石生长的V 字形区域 | 第21-23页 |
| ·金刚石成核的控制 | 第23-25页 |
| ·金刚石中包裹体的控制 | 第25-27页 |
| ·人工合成金刚石及粗颗粒金刚石的概述 | 第27-29页 |
|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选题意义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第2章 高压设备的高精密化控制 | 第31-39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高压设备简介 | 第31-33页 |
| ·压力和温度控制系统 | 第33-36页 |
| ·压力控制系统 | 第33-34页 |
| ·温度控制系统 | 第34-36页 |
| ·压力和温度的标定 | 第36-39页 |
| ·温度标定 | 第36-38页 |
| ·压力标定 | 第38-39页 |
| 第3章 粉末触媒合成工业金刚石的基本技术 | 第39-55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粉末触媒和石墨的制备及特点 | 第39-42页 |
| ·粉末触媒的制备 | 第39-41页 |
| ·石墨粉的制备 | 第41页 |
| ·粉末触媒和石墨的特点 | 第41-42页 |
| ·金属粉末触媒颗粒的熔聚现象 | 第42-43页 |
| ·工业金刚石生长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实验事实 | 第42-43页 |
| ·对熔聚现象的理论预测和间接实验证据 | 第43页 |
|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组装改进技术 | 第43-46页 |
| ·原材料的混合与成型 | 第43-44页 |
| ·稳定的腔体组装—旁热式 | 第44-46页 |
|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工艺参数的探索 | 第46-53页 |
| ·工艺的选择 | 第46-48页 |
| ·暂停时间△t 的考察 | 第48-50页 |
| ·台阶压力的考察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粗颗粒金刚石的高温高压合成 | 第55-71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大合成腔体内温度的长时间变化规律 | 第56-60页 |
| ·循环水的温度测量 | 第57-58页 |
| ·合成腔体内的温度测量 | 第58-60页 |
| ·粗颗粒金刚石的合成 | 第60-69页 |
| ·实验过程 | 第60-61页 |
| ·实验结果 | 第61-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5章 触媒与石墨配比对粗颗粒金刚石合成的影响 | 第71-78页 |
| ·引言 | 第71页 |
| ·不同触媒与石墨配比合成粗颗粒金刚石的研究 | 第71-77页 |
| ·实验过程 | 第71-73页 |
| ·触媒与石墨配比对金刚石成核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 ·触媒与石墨配比对粗颗粒金刚石粒度的影响 | 第74-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第6章 触媒粒度对粗颗粒金刚石合成的影响 | 第78-8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触媒的微观形貌和结构 | 第78-81页 |
| ·触媒的相组成与结构特点 | 第78-79页 |
| ·触媒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79-81页 |
| ·不同粒度的触媒合成粗颗粒金刚石的研究 | 第81-86页 |
| ·实验过程 | 第81-8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第7章 粗颗粒金刚石的表征及检测 | 第87-105页 |
| ·引言 | 第87-88页 |
| ·粗颗粒金刚石的表征 | 第88-100页 |
| ·粗颗粒金刚石在“V”内的生长区域 | 第88-89页 |
| ·晶体的生长速度 | 第89-91页 |
| ·产率与优晶率的关系 | 第91-92页 |
| ·晶体的表面特征 | 第92-97页 |
| ·晶体的缺陷分析 | 第97-100页 |
| ·粗颗粒金刚石的检测 | 第100-104页 |
| ·穆斯堡尔谱检测 | 第100-102页 |
| ·红外光谱检测 | 第102-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5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 ·结论 | 第105-107页 |
| ·展望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 附录Ⅰ | 第113-114页 |
| 附录Ⅱ | 第114-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