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亚侧耳概述 | 第9页 |
·松口蘑概述 | 第9-10页 |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原理与方法 | 第11-14页 |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12-13页 |
·融合亲本的标记方法 | 第13-14页 |
·原生质体的融合方法 | 第14页 |
·原生质体融合子的检出和鉴定 | 第1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2 亚侧耳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6-25页 |
·材料 | 第16-17页 |
·菌种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6-17页 |
·方法 | 第17-18页 |
·亚侧耳子实体组织分离 | 第17页 |
·亚侧耳菌丝固体培养 | 第17-18页 |
·亚侧耳菌丝液体培养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亚侧耳菌丝固体培养 | 第18-21页 |
·亚侧耳菌丝液体培养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亚侧耳原种和栽培种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 第25-31页 |
·材料 | 第25页 |
·菌种 | 第25页 |
·母种培养基 | 第25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7页 |
·原种培养基对亚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栽培种培养基对亚侧耳出菇的影响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原种培养基对亚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栽培种培养基对亚侧耳菌丝生长势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 第28页 |
·栽培种培养基对亚侧耳出菇时间的影响 | 第28页 |
·栽培种培养基对亚侧耳出菇集中程度和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 第28-29页 |
·栽培种培养基对亚侧耳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亚侧耳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31-36页 |
·材料 | 第31页 |
·菌种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菌丝体的培养 | 第31-32页 |
·菌丝体的处理 | 第32页 |
·酶和浓度及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32页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正交设计方案 | 第32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酶的种类、浓度及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32-33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亚侧耳与松口蘑原生质体电融合 | 第36-42页 |
·材料 | 第36-37页 |
·培养基 | 第36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6-37页 |
·方法 | 第37页 |
·电融合参数的确定 | 第37页 |
·电融合的基本操作过程 | 第37页 |
·观察与计算 | 第37页 |
·融合物的培养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电融合过程的显微观察 | 第37-38页 |
·交流电场强度(排列电压)对原生质体成串的影响 | 第38页 |
·交流电场作用时间对理想细胞成串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直流脉冲场强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 第39-40页 |
·脉冲时间常数的确定 | 第40页 |
·直流脉冲次数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