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草甘膦的性质 | 第10-11页 |
| ·草甘膦的应用 | 第11-12页 |
| ·剂型 | 第11-12页 |
| ·除草机理以及代谢 | 第12页 |
| ·国内外草甘膦的生产现状以及市场前景 | 第12-13页 |
| ·草甘膦的工艺合成路线 | 第13-16页 |
| ·氯甲基磷酸-甘氨酸法 | 第13-14页 |
| ·烷基酯-甘氨酸法 | 第14页 |
| ·氯乙酸-IDA 法 | 第14-15页 |
| ·氮川三乙酸-IDA 法 | 第15页 |
| ·氢氰酸-IDA 法 | 第15页 |
| ·二乙醇胺-IDA 法 | 第15-16页 |
| ·小结 | 第16页 |
| ·双甘膦合成草甘膦 | 第16-19页 |
| ·浓硫酸氧化法 | 第16-17页 |
| ·双氧水氧化法 | 第17页 |
| ·电解氧化法 | 第17-18页 |
| ·空气/氧气氧化法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双甘膦氧化反应工艺优化 | 第20-41页 |
| ·引言 | 第20-21页 |
| ·双甘膦氧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 | 第21-33页 |
| ·实验步骤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21-23页 |
| ·实验装置 | 第23页 |
| ·草甘膦的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 ·双甘膦的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 ·双甘膦氧化反应的正交实验 | 第33-40页 |
| ·指标 | 第33页 |
| ·因素和水平 | 第33页 |
| ·表头设计 | 第33-34页 |
| ·实验数据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5-40页 |
| ·验证实验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草甘膦溶解度的测定 | 第41-52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草甘膦溶解度的测定和关联 | 第43-47页 |
| ·溶解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43页 |
| ·草(双)甘膦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联 | 第43-47页 |
| ·温度对PMG/PMIDA 溶解度的影响 | 第47页 |
| ·双甘膦的含量对草甘膦溶解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 ·50℃下PMIDA-PMG-H20 三元体系的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第47-48页 |
| ·50℃下PMIDA-PMG-H20 三元体系的相图 | 第48-49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9-50页 |
| ·盐的含量对草甘膦溶解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硫酸亚铁的含量对草甘膦溶解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亚硫酸钠的含量对草甘膦溶解度的影响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N-膦甘酸-N-氧化物还原过程的优化 | 第52-58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 ·实验原理 | 第52页 |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52-53页 |
| ·实验步骤 | 第53页 |
| ·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 ·还原剂的影响 | 第54-55页 |
| ·还原剂加入方式的影响 | 第55页 |
| ·还原剂用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还原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6页 |
| ·还原剂滴加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结晶终点温度的影响 | 第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