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场居住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10页 |
·国有农场生产与生活的特殊性 | 第10-11页 |
·选题缘起与来源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3-14页 |
·国有农场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概念的界定与技术路线 | 第16-22页 |
·居住形态的内涵 | 第16-19页 |
·研究的范围和时段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国有农场发展历程综述 | 第22-28页 |
·国有农场的建立 | 第22-24页 |
·国有农场建设历程 | 第22-23页 |
·国有农场空间形态发展综述 | 第23-24页 |
·国有农场典型案例分析的确定 | 第24-28页 |
·湖北国有农场概况 | 第24-25页 |
·湖北国有农场职工居住概况 | 第25-26页 |
·案例确定——湖北省潜江市总口国有农场 | 第26-28页 |
第3章 国有农场居住形态特征分析 | 第28-40页 |
·网格化的规划体系 | 第28-29页 |
·国有农场生产与生活特征 | 第29-34页 |
·农垦文化 | 第29-31页 |
·经济技术因素 | 第31-33页 |
·房屋政策因素 | 第33-34页 |
·生产与服务空间特征 | 第34-37页 |
·完善的社会服务空间 | 第34-36页 |
·功能复合的生产空间 | 第36-37页 |
·居住空间特征 | 第37-39页 |
·"间"的行列式居住单元 | 第37页 |
·大进深的内院式居住空间 | 第37-38页 |
·开敞的交往空间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总口国有农场居住形态演变分析 | 第40-67页 |
·总口国有农场概况 | 第40-46页 |
·区划 | 第40-41页 |
·地貌 | 第41-42页 |
·河流与湖泊 | 第42-43页 |
·气候气象 | 第43-44页 |
·总口国有农场集镇概况 | 第44-46页 |
·总口国有农场集镇空间形态特征 | 第46-50页 |
·街道和水渠 | 第46-47页 |
·集镇公共建筑布局 | 第47-48页 |
·街巷空间分析 | 第48-50页 |
·集镇居住空间分析 | 第50-53页 |
·1960~1970年代居住空间分析 | 第50-51页 |
·联排式楼房居住空间分析 | 第51-52页 |
·商业和居住空间的整合 | 第52-53页 |
·总口国有农场分场布局特征 | 第53-57页 |
·总口国有农场分场概况 | 第53-54页 |
·枝干状的道路格局 | 第54-55页 |
·网格化的人工水渠 | 第55页 |
·农场分场居住空间布局特征 | 第55-57页 |
·农场分场建筑形态与外部空间分析 | 第57-66页 |
·"茅草棚"时期——1955至1958年 | 第57-58页 |
·"兵营式"住宅——1958至1960年 | 第58-59页 |
·庭院式住房——1960年代 | 第59-61页 |
·"厨房独立式"——1970年代 | 第61-62页 |
·生活与生产空间整合——1980至1990年代 | 第62-63页 |
·二层楼房——2000年代 | 第63-64页 |
·居住外部空间分析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国有农场居住形态更新 | 第67-77页 |
·国有农场居住形态更新方式与更新要素 | 第67-72页 |
·原有用地基础上的改造与更新 | 第67-70页 |
·城市化居住空间的直接移植 | 第70-71页 |
·国有农场居住形态更新要素 | 第71-72页 |
·农场模式居住形态发展构想 | 第72-76页 |
·居住邻里的构想 | 第72-74页 |
·半开敞式院落空间的构想 | 第74-75页 |
·公共空间的再利用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附录1 论文插图来源 | 第79-82页 |
附录2 访谈记录 | 第82-86页 |
附录3 农场调研资料分类 | 第86-93页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设计项目 | 第93-94页 |
附录5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