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城体育娱乐文化空间分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本文研究的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本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一) 文化及区域文化 | 第11-12页 |
(二) 地理空间分布与城市空间状态 | 第12-13页 |
(三) 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 第13-14页 |
三、本研究的学术基础 | 第14-16页 |
四、本研究的资料来源 | 第16-18页 |
五、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北宋东京城体育地理文化的研究背景 | 第22-29页 |
一、东京地理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一) 自然地理 | 第22页 |
(二) 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二、北宋东京城郭空间形态 | 第24-29页 |
(一) 北宋东京城郭结构及城门 | 第24-26页 |
(二) 北宋东京城的四大河流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北宋东京城的主要体育娱乐项目及其发展特征 | 第29-43页 |
一、表演性的体育娱乐活动 | 第29-33页 |
(一) 百戏中的体育娱乐活动 | 第29-30页 |
(二) 说唱曲艺中所体现的体育娱乐活动 | 第30-31页 |
(三) 傀儡戏和影戏中所体现的体育文化 | 第31-32页 |
(四) 舞蹈中相关的体育文化 | 第32-33页 |
二、体育运动类休闲活动 | 第33-40页 |
(一) 蹴鞠 | 第33-34页 |
(二) 水秋迁 | 第34页 |
(三) 相扑 | 第34-35页 |
(四) 汴京竞渡与金明池争标 | 第35-36页 |
(五) 骑射 | 第36-37页 |
(六) 打秋千 | 第37页 |
(七) 击鞠 | 第37-38页 |
(八) 钓鱼 | 第38-39页 |
(九) 围棋、象棋 | 第39页 |
(十) 投壶 | 第39-40页 |
三、节庆体育休闲娱乐活动 | 第40-41页 |
四、北宋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41-43页 |
(一) 稀有、特异的体育活动 | 第41页 |
(二) 民间活动繁多 | 第41-42页 |
(三) 节令活动与地域活动 | 第42页 |
(四) 传统与创新相融合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北宋东京城体育娱乐文化的空间分布形态 | 第43-49页 |
一、公共园林专设空间 | 第43-44页 |
二、寺庙道观非专设空间 | 第44-45页 |
三、酒楼茶坊非专设空间 | 第45-46页 |
四、瓦子勾栏专设空间 | 第46-47页 |
五、街巷、河道、广场等临时性非专设空间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北宋东京城体育娱乐活动分布的空间划分类型 | 第49-70页 |
一、体育娱乐文化空间分布类型 | 第49-51页 |
(一) 点状空间 | 第49页 |
(二) 线状空间 | 第49页 |
(三) 面状空间 | 第49-51页 |
二、休闲娱乐空间地域结构 | 第51-70页 |
(一) 皇城中心休闲娱乐区 | 第53-59页 |
(二) 相国寺休闲娱乐次中心区 | 第59-61页 |
(三) 新郑门——万胜门、金明池休闲娱乐次中心区 | 第61-65页 |
(四) 繁塔——陈州门休闲娱乐次中心区 | 第65-66页 |
(五) 新门——蔡河休闲娱乐次中心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