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谨慎义务概述 | 第16-27页 |
一、谨慎义务的涵义及性质 | 第16-19页 |
(一) 谨慎义务概念的纷争 | 第16-18页 |
(二) 谨慎义务涵义的困惑 | 第18页 |
(三) 谨慎义务本质的矛盾 | 第18-19页 |
二、谨慎义务的沿革轨迹 | 第19-21页 |
(一) 谨慎义务的早期轮廓 | 第20页 |
(二) 谨慎义务的成熟发展 | 第20-21页 |
三、谨慎义务在过失侵权制度中的地位及功能 | 第21-24页 |
(一) 谨慎义务的地位 | 第21-22页 |
(二) 谨慎义务的功能 | 第22-24页 |
四、谨慎义务在侵权法体系中的价值 | 第24-27页 |
(一) 弥补制定法固有缺陷 | 第24页 |
(二) 均衡社会各方利益 | 第24-25页 |
(三) 建立行为激励机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谨慎义务的确立标准 | 第27-39页 |
一、法定谨慎义务的确立 | 第27-30页 |
(一) 根据立法目的考量法律所保护之人的范围 | 第28-29页 |
(二) 根据立法目的考量法律所保护之利益的范围 | 第29页 |
(三) 根据立法目的考量防止危险的可能性 | 第29-30页 |
二、非法定谨慎义务的确立 | 第30-39页 |
(一) 存在特殊关系时的判断标准 | 第30-33页 |
(二) 无特殊关系时的判断标准 | 第33-37页 |
(三) 存在习惯和惯例的情况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无谨慎义务的情况 | 第39-43页 |
一、不存在谨慎义务的标准 | 第39-40页 |
(一) 合理人无法预见的伤害 | 第39页 |
(二) 不作为造成的伤害 | 第39页 |
(三) 第三人行为造成的伤害 | 第39-40页 |
二、排除谨慎义务的具体情形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违反谨慎义务的判断标准 | 第43-69页 |
一、合理人标准 | 第43-50页 |
(一) 合理人标准的由来 | 第43-44页 |
(二) 合理人标准的含义 | 第44-46页 |
(三) 合理人与完美人及非合理人的比较 | 第46-47页 |
(四) 合理人标准的应用 | 第47-50页 |
二、合理人标准之微调——存在特殊情事的标准 | 第50-59页 |
(一) 未成年人 | 第50-52页 |
(二) 有生理障碍的人 | 第52-53页 |
(三) 有精神障碍的人 | 第53-55页 |
(四) 有专业技能的人 | 第55-56页 |
(五) 涉及紧急事件 | 第56-58页 |
(六) 涉及危险活动或物质 | 第58-59页 |
三、风险——效益标准 | 第59-65页 |
(一) 过失风险理论的产生 | 第59-60页 |
(二) 汉德公式的提出 | 第60-62页 |
(三) 对风险——效益标准的解读 | 第62-65页 |
四、合理人标准与风险——效益标准的权衡 | 第65-69页 |
(一) 对合理人标准的反思 | 第65-66页 |
(二) 对风险——效益标准的反思 | 第66-67页 |
(三) 立法和司法的抉择 | 第67-69页 |
第五章 谨慎义务对我国过失侵权制度的借鉴性考察 | 第69-79页 |
一、谨慎义务对大陆法系过失侵权制度的影响 | 第69-71页 |
(一) 大陆法系在过失控制手段上的相似选择 | 第69-70页 |
(二) 两大法系在谨慎义务理论上的融合图景 | 第70-71页 |
二、谨慎义务对重构我国过失侵权制度的价值 | 第71-73页 |
(一) 以侵权法的发展趋势为视域 | 第71-72页 |
(二) 以侵权法的立法目的为视域 | 第72页 |
(三) 以我国侵权法的立法模式为视域 | 第72-73页 |
三、当前我国过失侵权语境中的过失 | 第73-75页 |
(一) 立法规定的缺失 | 第73-74页 |
(二) 理论研究的薄弱 | 第74页 |
(三) 司法实践的困境 | 第74-75页 |
四、谨慎义务与我国侵权法衔接的可行性 | 第75-79页 |
(一) 理论土壤的支撑 | 第75页 |
(二) 学者建议稿导向 | 第75页 |
(三) 现有法条的衔接 | 第75-76页 |
(四) 司法解释的界定 | 第76页 |
(五) 民法体系的包容 | 第76-77页 |
(六) 价值理念的同源 | 第77-79页 |
结语 以注意义务为基石重构过失侵权制度——我国侵权法的应然选择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8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