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人格标识及其商品化问题的产生 | 第13-17页 |
一、人格标识及其商品化问题的现状 | 第13-14页 |
二、人格标识商品化问题的产生原因 | 第14-17页 |
(一) 商品经济导致的商品化趋势的影响 | 第14-15页 |
(二) 民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 | 第15-16页 |
(三) 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人格标识的商品化权益的基本内容 | 第17-28页 |
一、商品化的人格标识的范围 | 第17-19页 |
(一) 商品化的人格标识的主体 | 第17页 |
(二) 商品化的人格标识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 商品化的人格标识的具体形态 | 第18-19页 |
二、人格标识主体的权利 | 第19-24页 |
(一) 积极权利 | 第20-21页 |
(二) 消极权利 | 第21-22页 |
(三) 主体权利的限制 | 第22-24页 |
三、人格标识的商品化权益的救济途径 | 第24-28页 |
(一) 禁令 | 第25页 |
(二) 损害赔偿 | 第25-28页 |
第三部分 两大法系国家的典型法律规制模式 | 第28-40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法律规制模式 | 第28-34页 |
(一) 美国的公开权制度 | 第28-32页 |
(二) 英国的多种法律联合保护模式 | 第32-34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法律规制模式 | 第34-40页 |
(一) 德国的统一权利模式 | 第35-38页 |
(二) 日本的商业形象权制度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的法律规制模式的探究 | 第40-51页 |
一、人格标识的商品化权益的性质界定 | 第40-44页 |
(一) 新型人格权说 | 第40-41页 |
(二) 新型知识产权说 | 第41页 |
(三) 财产权说 | 第41-42页 |
(四) 无形财产权说 | 第42页 |
(五) 商事人格权说 | 第42-44页 |
二、人格标识的商品化权益的保护模式 | 第44-47页 |
(一) 一般人格权保护 | 第44-45页 |
(二) 人格权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配合保护 | 第45页 |
(三) 独立的权利类型 | 第45-47页 |
三、笔者观点 | 第47-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