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22页 |
1 概述 | 第18-19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5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1 资料来源 | 第22-24页 |
·现况死因资料 | 第22页 |
·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死亡资料 | 第22-23页 |
·山东省同期死因资料 | 第23页 |
·人口学资料 | 第23-24页 |
2 死因分类 | 第24-25页 |
3 统计指标 | 第25-31页 |
·人口特征指标 | 第25-26页 |
·死亡率指标 | 第26-27页 |
·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 | 第27页 |
·死亡减寿分析 | 第27-29页 |
·疾病负担分析 | 第29-31页 |
4 统计工具 | 第31-32页 |
地方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1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 第32-33页 |
2 人口区划 | 第33页 |
3 国民经济与卫生状况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98页 |
1 2006-2007年人口学特征 | 第34-35页 |
2 总死亡状况 | 第35-39页 |
·全死因死亡率及调整死亡率 | 第35页 |
·婴儿死亡率与累积死亡率 | 第35-36页 |
·总死亡的性别年龄分布 | 第36-37页 |
·不同年代的总死亡变化趋势 | 第37-38页 |
·期望寿命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3 三大类疾病死因 | 第39-41页 |
·2006-2007年三大类疾病死亡概况 | 第39-40页 |
·三大类疾病死亡的性别分布 | 第40-41页 |
·三大类疾病死亡的年龄分布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4 死因顺位分析和平均死亡年龄 | 第41-50页 |
·主要死因顺位 | 第41-42页 |
·不同性别主要死因顺位 | 第42-43页 |
·不同年龄人群主要死因 | 第43-47页 |
·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 | 第47-48页 |
·主要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恶性肿瘤 | 第50-73页 |
·总死亡概况 | 第50-51页 |
·性别年龄分布 | 第51-53页 |
·恶性肿瘤死因谱 | 第53-54页 |
·不同年代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 | 第54-58页 |
·平均死亡年龄与中位死亡年龄 | 第58页 |
·主要恶性肿瘤分析 | 第58-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6 人群主要死因减寿分析 | 第73-80页 |
·全死因减寿情况 | 第74页 |
·主要死因减寿情况 | 第74-76页 |
·恶性肿瘤减寿情况 | 第76-78页 |
·伤害减寿情况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7 人群疾病负担 | 第80-98页 |
·疾病负担总体概况和构成 | 第80页 |
·疾病负担的年龄性别分布 | 第80-81页 |
·三大类疾病的疾病负担 | 第81-83页 |
·疾病死亡负担(YLLs)原因分析 | 第83-84页 |
·疾病非死亡负担(YLDs)原因分析 | 第84-86页 |
·疾病总负担(DALYs)原因分析 | 第86-88页 |
·主要疾病总负担(DALYs)中YLLs和YLDs构成 | 第88-89页 |
·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 第89-90页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负担分析 | 第90-91页 |
·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分析 | 第91-92页 |
·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分析 | 第92-94页 |
·伤害负担分析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8页 |
讨论 | 第98-104页 |
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98页 |
2 人群死亡概况 | 第98-100页 |
3 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 | 第100页 |
4 人群疾病负担综合评价 | 第100-102页 |
5 不同健康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 第102-103页 |
6 研究不足 | 第103-10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2 建议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