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生态经济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条件下生态经济效益比较评价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18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页
     ·研究目的第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6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17页
     ·研究思路第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黄土丘陵区退耕条件分析第18-23页
   ·区域概况第18-20页
     ·地质地貌第18页
     ·气候环境第18-19页
     ·人口社会第19页
     ·资源禀赋第19页
     ·经济建设第19-20页
     ·生态环境第20页
   ·区域退耕条件分析第20-22页
     ·分析体系第20-21页
     ·分析数据第21-22页
   ·分析结果第22-23页
第三章 黄土丘陵区退耕生态效益评价第23-31页
   ·农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第23-25页
     ·直接经济产出第23-24页
     ·间接生态服务第24-25页
   ·生态效益评估分析第25-28页
     ·农地资源配置变化第25-26页
     ·评估方法第26-28页
   ·评估结果第28-31页
     ·直接经济产出变化第28-29页
     ·间接生态服务价值第29-31页
第四章 黄土丘陵退耕区农业经济效益分析第31-41页
   ·理论及数学模型第31-33页
     ·基本理论第31-32页
     ·数学模型第32-33页
   ·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及数据第33-34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33-34页
     ·样本区域统计数据第34页
   ·分析步骤第34-40页
     ·标准化第34-36页
     ·相关矩阵R 的计算第36-37页
     ·提取特征向量第37-40页
   ·分析结果第40-41页
第五章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对比分析第41-49页
   ·评价模型第41-42页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第41页
     ·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第41-42页
     ·协调值的计算第42页
     ·静态协调度的计算方法第42页
     ·动态协调度的计算方法第42页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第42-45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42-43页
     ·统计数据第43-44页
     ·综合发展水平值第44页
     ·协调值第44-45页
   ·评价结果第45-47页
     ·静态协调度第45-46页
     ·动态协调度第46-47页
   ·分析结果第47-49页
第六章 农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第49-54页
   ·农业经济及农民收入变化第49页
   ·驱动过程分析第49-53页
     ·就业结构的改变第50-51页
     ·种植结构与种植方式的改变第51-52页
     ·后续产业不断壮大第52-53页
     ·贡献率分析第53页
   ·分析结果第53-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54-57页
   ·结论第54页
   ·相关建议第54-56页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介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我国A股投资组合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