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到1:5万土地利用植被要素图斑综合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提出背景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 | 第9-11页 |
第二章 制图综合理论基础 | 第11-23页 |
·制图综合的含义 | 第11页 |
·控制综合的因素 | 第11-12页 |
·制图综合过程 | 第12-20页 |
·建立概念模型 | 第13-15页 |
·结构化分析 | 第15页 |
·判定综合约束 | 第15-16页 |
·制图综合算子的分类体系及实施 | 第16-20页 |
·制图综合的空间抽象规律 | 第20-23页 |
·地图空间竞争的自然法则 | 第20-21页 |
·格式塔规则 | 第21页 |
·层次性规律 | 第21-22页 |
·空间关系等价原则 | 第22页 |
·相似原则 | 第22页 |
·最小-最大原则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面群图斑综合解决策略 | 第23-29页 |
·面群的空间特征与形状描述参数 | 第23页 |
·空间特性 | 第23页 |
·形状描述参数 | 第23页 |
·基于邻近关系的图斑综合策略 | 第23-26页 |
·邻近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基于邻近关系的图斑综合 | 第25-26页 |
·基于规则的图斑综合策略 | 第26-29页 |
·地图用途与类型的关系规则 | 第26页 |
·分布的延续性规则 | 第26页 |
·属性信息的综合规则 | 第26-27页 |
·地图规则 | 第27页 |
·几何规则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植被要素图斑协同式综合系统技术基础 | 第29-35页 |
·图斑的定义 | 第29-30页 |
·图斑的制图综合原则与要求 | 第30页 |
·植被要素综合基本理论 | 第30-31页 |
·系统数学模型及规律 | 第31-33页 |
·选取指标 | 第31-32页 |
·图形化简 | 第32-33页 |
·拓扑关系的一致性 | 第33-35页 |
·空间数据的一致性 | 第33-34页 |
·空间拓扑关系一致性的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植被要素图斑协同式综合系统实现 | 第35-63页 |
·系统环境 | 第35-39页 |
·ArcGIS平台 | 第35-36页 |
·ArcToolbox | 第36-39页 |
·系统流程 | 第39-54页 |
·总体设计 | 第39-40页 |
·数据准备 | 第40-41页 |
·设定最小面积阈值 | 第41页 |
·设定缓冲区宽度阈值 | 第41-42页 |
·用buffer分析进行聚合操作 | 第42-46页 |
·用最小-最大原则进行融合操作 | 第46-48页 |
·用格式塔原则进行图斑叠加前取舍 | 第48页 |
·合并叠加图层 | 第48-50页 |
·夸大图形结构 | 第50-51页 |
·重新组织拓扑关系 | 第51-52页 |
·基于规则的人工辅助 | 第52-54页 |
·质量评定 | 第54-63页 |
·地图产品的质量特性及检查 | 第55-56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6-58页 |
·地图综合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实例评价结果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A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