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现代性及其困境 | 第9-19页 |
| (一) 现代性的含义与特点 | 第10-14页 |
| 1. 现代性的含义 | 第10-12页 |
| 2. 现代性的特点 | 第12-14页 |
| (二) 现代性的生成与演进机制分析 | 第14-16页 |
| 1. 现代性的生成机制 | 第14-15页 |
| 2. 现代性的演进机制 | 第15-16页 |
| (三) 现代性的危机 | 第16-19页 |
| 1. 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 第16-17页 |
| 2. 主体性的黄昏 | 第17-18页 |
| 3. 线性社会历史进化观的破产 | 第18-19页 |
| 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性批判 | 第19-32页 |
| (一)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 第19-24页 |
| 1.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 第20-21页 |
| 2.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21-22页 |
| 3. 后现代主义的两种向度及主要观点 | 第22-24页 |
| (二)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 第24-29页 |
| 1. 意识形态批判 | 第25-28页 |
| 2. 社会现实批判 | 第28-29页 |
| (三) 后现代主义评述 | 第29-32页 |
| 1.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意义 | 第30页 |
| 2. 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困境 | 第30-32页 |
| 三、借鉴后现代主义合理思想,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第32-41页 |
| (一) 关注多元现代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 第33-35页 |
| 1. 正确对待西方现代化模式 | 第34-35页 |
|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 第35页 |
| (二)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5-38页 |
| 1.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 第36-37页 |
| 2. 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与展望 | 第37-38页 |
| (三) 辩证地看待科技的作用与价值 | 第38-39页 |
| (四) 注重现代化衡量标准的协调性,促进科学发展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注释 | 第42-4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48页 |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