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33页 |
| ·生物体内的活性氧和过氧化损伤 | 第9-18页 |
| ·活性氧简介和生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 | 第9-10页 |
| ·活性氧的双重作用 | 第10页 |
| ·活性氧的危害 | 第10-14页 |
| ·活性氧的积极作用 | 第14-16页 |
| ·紫外照射和重金属离子导致活性氧积累 | 第16-17页 |
| ·生物体内的活性氧防御机制 | 第17-18页 |
| ·生物抗氧化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SOD 的应用 | 第18-19页 |
| ·辅酶Q10 的应用 | 第19-20页 |
| ·维生素E 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谷胱甘肽和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第21-28页 |
| ·谷胱甘肽简介 | 第21-22页 |
| ·谷胱甘肽的抗氧化作用 | 第22-23页 |
| ·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简述 | 第23-25页 |
| ·PHGPx 的分类及反应特性 | 第25-28页 |
| ·PHGPx 的应用 | 第28页 |
| ·萝卜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第28-30页 |
| ·RsPHGPx 的序列分析和亚细胞定位 | 第29页 |
| ·RsPHGPx 的活性分析 | 第29-30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RsPHGPx 的表达和纯化 | 第33-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突变体RsPHGPx(mRsPHGPx)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页 |
| ·RsPHGPx 和mRsPHGPx 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34-35页 |
| ·RsPHGPx 和mRsPHGPx 的酶活测定 | 第35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35-38页 |
| ·RsPHGPx/mRsPHGPx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 ·重组蛋白纯化 | 第36-37页 |
| ·酶活性测定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RsPHGPx 保护细胞抵御过氧化损伤 | 第39-5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 ·试剂 | 第40-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 ·细胞系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 ·细胞培养和传代 | 第41-42页 |
| ·MTT 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42-43页 |
| ·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的测量 | 第43页 |
| ·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检测 | 第43-44页 |
| ·细胞形态检测和活性氧荧光检测 | 第44页 |
| ·RsPHGPx 的作用时间对其保护作用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统计方法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 ·氧化剂浓度筛选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 ·外源性RsPHGPx 保护细胞免受氢过氧化物的损伤 | 第46-47页 |
| ·加入RsPHGPx 的时间对其保护作用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49-51页 |
| ·RsPHGPx 的剂量选择 | 第51-53页 |
| ·RsPHGPx 可以降低细胞中ROS 的水平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RsPHGPx 和GSH 的联合作用 | 第57-6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 ·试剂 | 第57-58页 |
|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 ·细胞系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RsPHGPx 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58页 |
| ·细胞培养 | 第58-59页 |
| ·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检测 | 第59页 |
|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测定 | 第59页 |
| ·凋亡细胞的DAPI 染色法检测 | 第59-60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60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60-66页 |
| ·RsPHGPx 和GSH 的浓度选择 | 第60-61页 |
| ·RsPHGPx 和GSH 联合作用保护细胞 | 第61页 |
| ·细胞内ROS 水平检测 | 第61-62页 |
| ·细胞形态检测 | 第62-64页 |
| ·细胞凋亡检测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