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上篇 理论部分 | 第11-4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11-1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创新 | 第13-14页 |
·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的概念、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有关概念界定 | 第15-23页 |
·城市空间重构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国内外城市空间重构模式及机理 | 第22-23页 |
·国内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国外研究进展: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从直觉形态到制度层面分析 | 第23-2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第3章 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 | 第29-37页 |
·聚集经济和地租是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经济学的视角 | 第29-31页 |
·聚集经济理论 | 第29页 |
·地租理论 | 第29-31页 |
·政府企业化导向构成城市空间重构动力—政治学视角 | 第31-33页 |
·阶级、制度和种族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社会学视角 | 第33-37页 |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3-34页 |
·新韦伯主义理论 | 第34-35页 |
·族裔迁徙理论 | 第35-37页 |
第4章 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关系 | 第37-41页 |
·制度变迁的一般性描述 | 第37页 |
·制度与制度变迁 | 第37页 |
·中国制度变迁基本方面与城市空间重构的新变化 | 第37-39页 |
·分权化与中国城市空间的重构 | 第38页 |
·市场化与中国城市空间的重构 | 第38-39页 |
·全球化与中国城市空间的重构 | 第39页 |
·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 | 第39-41页 |
·地方政府角色变化与城市空间重构 | 第39页 |
·社会结构变迁与城市空间重构 | 第39-40页 |
·经济结构变迁与城市空间重构 | 第40-41页 |
下篇 实证部分 | 第41-113页 |
研究区域 | 第41页 |
第5章 经济制度变迁与苏州城市空间结构重构 | 第41-78页 |
·苏州空间结构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 第41-44页 |
·苏州空间结构的历史变迁 | 第41-43页 |
·苏州空间结构的现状 | 第43-44页 |
·市场化体制对苏州城市发展要素流动重构的总体影响 | 第44-52页 |
·经济要素 | 第45-47页 |
·空间要素 | 第47-50页 |
·社会要素 | 第50-52页 |
·土地使用制度变迁对苏州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的影响 | 第52-61页 |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规约下的土地无偿使用制度 | 第52-54页 |
·制度变迁下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二元化构造的格局 | 第54-55页 |
·土地制度变迁影响下的苏州城市空间演进模式 | 第55-61页 |
·土地储备制度与城市空间发展演化 | 第61-67页 |
·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分析及运行机制 | 第61-62页 |
·土地储备制度影响下的苏州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演变模式 | 第62-67页 |
·城市新产业空间的发展演化 | 第67-78页 |
·新产业空间:全球化下城市竞争的空间效应 | 第67-68页 |
·新产业空间对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68-78页 |
第6章 社会结构变迁与苏州城市空间结构重构 | 第78-93页 |
·城市化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 | 第78-82页 |
·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变迁 | 第78-79页 |
·城市化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迁 | 第79-82页 |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苏州城中村的发展与改造 | 第82-93页 |
·城中村发展的基本空间表征 | 第82-84页 |
·城中村形成与发展的二元规制环境分析 | 第84-89页 |
·苏州城中村的分类与改造 | 第89-93页 |
第7章 政府治理变迁与苏州市空间结构重构 | 第93-102页 |
·城市政府治理的总体转向 | 第93-94页 |
·企业化的城市政府管治 | 第94-95页 |
·中国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倾向 | 第95-96页 |
·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苏州城市空间重构 | 第96-102页 |
·行政区划调整对苏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97页 |
·城市规划的调控 | 第97-100页 |
·开发区、新城等的建设 | 第100-102页 |
第8章 苏州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102-111页 |
·苏州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102-105页 |
·城市土地效益低下 | 第102-103页 |
·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 | 第103-104页 |
·城市空间的蔓延式扩张和无序连绵 | 第104页 |
·城市聚集的整体利益下降,大旅游环境尚未形成 | 第104-105页 |
·苏州城市空间重构的优化 | 第105-111页 |
·正确处理开源与节约的关系,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 第105-106页 |
·调整各种用地的比例和布局,使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优化同步 | 第106-107页 |
·正确处理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关系,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 第107-108页 |
·塑造城市个性特色 | 第108-111页 |
第9章 结语 | 第111-113页 |
·简要的结论 | 第111-11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后记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