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8页
 1、氮、磷循环与水体富营养化第10-12页
   ·自然界中氮、磷循环第10页
   ·水体中氮、磷来源第10页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第10-12页
     ·我国水环境现状第11页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第11-12页
 2、生物脱氮除磷概述第12-21页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第12-14页
   ·生物除磷技术研究进展第14-19页
   ·生物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进展第19-20页
   ·生物脱氮除磷存在问题第20-21页
 3、反硝化聚磷菌研究进展第21-22页
 4、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8页
第二章 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8-42页
 1、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培养基第28-29页
   ·合成废水第29页
   ·染色试剂第29页
   ·污泥样品第29-30页
   ·反硝化聚磷菌株的分离纯化第30页
   ·反硝化聚磷菌株的筛选第30-31页
   ·分析方法第31页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第31页
   ·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第31-32页
 2、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低磷高磷培养基蓝白斑显色第32页
   ·菌体poly-p和PHB染色筛选第32页
   ·好氧聚磷能力的比较第32-33页
   ·反硝化功能的比较第33页
   ·反硝化聚磷能力的验证第33-34页
   ·菌株C18反硝化聚磷菌的确定第34-35页
   ·菌株C18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同源比较第35-36页
   ·菌株C18生理生化鉴定第36-37页
 3、讨论第37-38页
 4、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第三章 反硝化聚磷菌生长特性第42-50页
 1、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菌株第42页
   ·培养基第42-43页
   ·菌种制备及菌体生长量的测定方法第43页
   ·菌体对不同碳源利用第43页
   ·菌体对不同氮源利用第43页
   ·菌株C18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测定第43页
   ·温度对菌株C18生长影响第43-44页
   ·pH对菌株C18生长影响第44页
   ·NaCl对菌株C18生长影响第44页
 2、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菌体对不同碳源利用第44页
   ·菌体对不同氮源利用第44-45页
   ·菌株C18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第45-46页
   ·温度对菌株C18生长影响第46-47页
   ·pH对菌株C18生长影响第47-48页
   ·NaCl对菌株C18生长影响第48页
 3、讨论第48页
 4、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第四章 反硝化聚磷菌脱氮除磷特性第50-56页
 1、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试验用水第50页
   ·供试菌株第50-51页
   ·菌种制备第51页
   ·菌株C18脱氮除磷特性研究第51页
 2、结果与讨论第51-53页
   ·温度对菌株C18脱氮除磷特性影响第51-52页
   ·pH对菌株C18脱氮除磷特性影响第52-53页
   ·不同碳源对菌株C8脱氮除磷特性影响第53页
 3、讨论第53-54页
 4、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第五章 添加菌株C18的SBR系统脱氮除磷主要影响因素第56-62页
 1、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试验材料第56-57页
   ·试验方法第57-58页
 2、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进水pH值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污泥龄(SRT)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第60页
 3、讨论第60页
 4、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全文总结第62-64页
附录Ⅰ 作者简介第64-66页
附录Ⅱ 研究中获得的相关16S RRNA基因序列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源β-防御素-6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下一篇: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胶状红长命菌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生化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