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共建筑覆土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发展历程概述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课题研究范围 | 第15-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当代公共建筑覆土设计的基本解析 | 第21-32页 |
·覆土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自然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规划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覆土设计的特征解析 | 第23-25页 |
·自然生长的形态特征 | 第23-25页 |
·层次丰富的空间特征 | 第25页 |
·覆土设计可行性分析 | 第25-29页 |
·生态环境效益 | 第25-26页 |
·经济性评价 | 第26-27页 |
·优劣势比较 | 第27-29页 |
·相关指标的拟定与完善 | 第29-30页 |
·生态指标的优化 | 第29页 |
·人体舒适度的考量 | 第29-30页 |
·相关规范的制定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当代公共建筑覆土设计的环境融合 | 第32-50页 |
·自然渗透与景观融合 | 第32-39页 |
·大地景观的自然回归 | 第33-37页 |
·建筑与景观的交融和共生 | 第37-39页 |
·建筑体量的消隐 | 第39-43页 |
·自然状态的复原 | 第39-41页 |
·地表形态的延展 | 第41-43页 |
·人文环境的协调整合 | 第43-49页 |
·与公众行为的有机协调 | 第43-47页 |
·对周围建筑文脉的尊重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当代公共建筑覆土设计的空间营建 | 第50-69页 |
·特色空间的打造 | 第50-58页 |
·生态通透的庭式空间 | 第50-54页 |
·系统多层次入口空间 | 第54-57页 |
·有机整合的主体空间 | 第57-58页 |
·环境氛围的营造 | 第58-66页 |
·物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 第58-63页 |
·行为心理的人性化关怀 | 第63-66页 |
·交通组织的优化 | 第66-68页 |
·多维景观化外部交通 | 第66-67页 |
·明晰顺畅的内部交通 | 第67页 |
·内外交通组织一体化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当代公共建筑覆土设计的技术契合 | 第69-82页 |
·覆土绿化的技术指标量化 | 第69-74页 |
·覆土绿化结构层次 | 第69-71页 |
·承重荷载与覆土厚度 | 第71-73页 |
·后期绿化养护 | 第73-74页 |
·覆土空间的适宜技术 | 第74-77页 |
·防排水构造技术措施 | 第74-75页 |
·保温隔热的技术支持 | 第75-77页 |
·结合覆土设计的节能措施 | 第77-81页 |
·被动式太阳能系统 | 第77-79页 |
·其他自然资源利用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