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前言:让环境法对人说"是" | 第16-20页 |
第一章 人文精神与环境法 | 第20-56页 |
第一节 历史回眸与现代反思: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变革 | 第20-44页 |
一、西方人文主义的历史意涵 | 第20-26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考辩 | 第26-37页 |
三、正视与反思:人文精神的认知立场与当代主题 | 第37-44页 |
第二节 人文精神的法律表达 | 第44-49页 |
一、人本法律观:人文精神的法理念 | 第44-46页 |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文精神的法制度 | 第46-47页 |
三、法治诉求:人文精神的法实践 | 第47-49页 |
第三节 人文精神是环境法合理性的内在根据 | 第49-56页 |
一、法的合理性问题 | 第49-52页 |
二、环境法合理性的人文反思 | 第52-56页 |
第二章 环境法人文精神的生成背景与人的尊严生存 | 第56-92页 |
第一节 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 | 第56-73页 |
一、环境因何成了"问题"? | 第56-62页 |
二、环境问题背后的人性异化 | 第62-68页 |
三、环境问题的文化反思 | 第68-73页 |
第二节 环境危机对人的尊严的挑战 | 第73-83页 |
一、人的尊严的法律内涵 | 第73-78页 |
二、环境与人的尊严 | 第78-80页 |
三、环境危机对人的尊严的挑战 | 第80-83页 |
第三节 有尊严的生存何以可能?——环境法的回应 | 第83-92页 |
一、人的尊严是法律存在的正当理据 | 第83-85页 |
二、法律是维护人的尊严的根本保障 | 第85-87页 |
三、环境法对人的尊严诉求的回应 | 第87-92页 |
第三章 环境法人文精神的价值之维 | 第92-126页 |
第一节 从义务的角度看待环境权存在的意义 | 第92-106页 |
一、环境权相对论:对环境权论的实践理性批判 | 第92-98页 |
二、环境权真相的再甄别:一个义务立场的权利阐释 | 第98-105页 |
三、环境权议题的再思考:生态人文的向度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以"类主体"的立场看待环境正义 | 第106-116页 |
一、惩罚中的醒悟:全球环境危机是人类共同体危机的折射 | 第106-109页 |
二、共同体的生存法则:环境保护全球化 | 第109-111页 |
三、环境正义与主体范式的转换 | 第111-116页 |
第三节 从自由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待人的发展 | 第116-126页 |
一、自由与自然 | 第116-118页 |
二、成己与成物:人的发展取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优化程度 | 第118-121页 |
三、尊重神圣的平衡:协调与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策略 | 第121-126页 |
第四章 环境法人文精神的理性建构 | 第126-168页 |
第一节 环境法人文精神的认知理路 | 第126-150页 |
一、环境法中的"人" | 第126-138页 |
二、环境法中的"人"的存在方式 | 第138-142页 |
三、环境法中的"人"的利益关照 | 第142-150页 |
第二节 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法之人文精神与"生态"的辨证思考 | 第150-168页 |
一、启蒙之后的再启蒙:环境法人文精神的"生态"塑造 | 第150-160页 |
二、环境法的人文品格:一个法的开放式内涵阐释的新尝试 | 第160-168页 |
第五章 环境法理念与制度的人文审视 | 第168-198页 |
第一节 环境法理念的"和谐"变奏 | 第168-184页 |
一、"以人为本"是环境法的元理念 | 第168-176页 |
二、环境法人本理念之可"为"——从"人本"到"和谐" | 第176-184页 |
第二节 环境法制度的"生态"变革 | 第184-198页 |
一、"法律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之法律保障的制度基调 | 第185-194页 |
二、环境法制度之"生态"努力的"人本"内涵 | 第194-198页 |
第六章 以人为本与中国环境法的发展 | 第198-222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化 | 第199-204页 |
一、"以人为本"是一个时代性命题 | 第199-201页 |
二、时代变革的"人本"诉求是环境法发展的历史契机 | 第201-204页 |
第二节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 | 第204-222页 |
一、问题的焦点:环境法的现代化——一个初步的分析 | 第204-211页 |
二、面临的难题:环境法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 第211-217页 |
三、发展的进路:人本环境法发展的趋势展望 | 第217-222页 |
结语:让生命在"绿色"中赢得神圣 | 第222-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40页 |
后记 | 第240-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