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16V型柴油机相继增压性能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改善柴油机低工况性能的技术措施 | 第11-13页 |
·相继增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进排气系统流动过程数值模拟的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9-41页 |
·柴油机主要性能及参数 | 第19-21页 |
·柴油机工作过程稳态计算模型 | 第21-38页 |
·气缸内热力过程计算模型 | 第21-29页 |
·进排气系统计算模型 | 第29-34页 |
·废气涡轮增压器计算模型 | 第34-38页 |
·中冷器计算模型 | 第38页 |
·瞬态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柴油机相继增压性能研究 | 第41-56页 |
·常规增压仿真计算 | 第41-46页 |
·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仿真计算模型的调试 | 第41-44页 |
·常规增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44-46页 |
·相继增压的计算分析 | 第46-51页 |
·柴油机相继增压的改造 | 第46-47页 |
·相继增压稳态计算结果 | 第47-51页 |
·柴油机相继增压的切换过程计算分析 | 第5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相继增压系统结构设计及流场分析 | 第56-74页 |
·三维流体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56-59页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56-57页 |
·湍流输运方程 | 第57-59页 |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求解 | 第59页 |
·进排气连通支管的设计 | 第59-66页 |
·排气连通支管的模型 | 第59-61页 |
·计算结果与流场分析 | 第61-66页 |
·相继增压系统阀门的选型 | 第66-72页 |
·阀门类型及口径的选择 | 第66-70页 |
·燃气阀安装位置的分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基于一维/三维耦合的排气系统流场分析 | 第74-83页 |
·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74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排气系统流场分析 | 第76-82页 |
·不同曲轴转角下排气系统的流场分析 | 第76-81页 |
·2TC、1TC 排气系统流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