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C露天矿临近隧洞微差爆破降振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 ·降振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微差爆破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爆破振动强度预测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爆破振动作用对邻近硐室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第2章 爆破振动作用下隧洞的安全分析 | 第22-35页 |
| ·概述 | 第22-24页 |
| ·南露天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 ·东川河引水隧洞与爆区空间位置 | 第23-24页 |
| ·东川河隧洞围岩地质结构分析 | 第24页 |
| ·隧洞爆破振动测试 | 第24-28页 |
| ·振动仪器简介 | 第24-26页 |
| ·测点布置 | 第26-27页 |
| ·传感器的安装 | 第27-28页 |
| ·隧洞测试数据分析及其安全评估 | 第28-34页 |
| ·分析软件的选择 | 第28页 |
| ·分析方法制定 | 第28-29页 |
| ·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 | 第29-30页 |
|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30页 |
| ·爆破荷载以及阻尼的确定 | 第30-3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微差爆破的数值分析 | 第35-57页 |
| ·概述 | 第35-36页 |
| ·DYNA分析能力 | 第36-38页 |
| ·LS-DYNA程序基本功能 | 第36-37页 |
| ·材料模型库 | 第37页 |
| ·单元类型 | 第37页 |
| ·初始条件、载荷、和约束功能 | 第37-38页 |
| ·LS-DYNA程序算法基础 | 第38-43页 |
| ·控制方程和空间有限元离散化 | 第38-40页 |
| ·沙漏粘性与人工体积粘性控制 | 第40-41页 |
| ·应力计算 | 第41页 |
| ·时间积分 | 第41-42页 |
| ·时间步长控制 | 第42页 |
| ·无反射边界条件 | 第42-43页 |
| ·临近隧洞微差爆破数值模拟 | 第43-45页 |
| ·炸药爆炸控制模型 | 第43-44页 |
| ·微差爆破数值模型 | 第44-45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56页 |
| ·节点速度分析 | 第45-51页 |
| ·能量分析 | 第51-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露天矿台阶爆破微差爆破振动现场试验分析 | 第57-62页 |
| ·爆破振动监测主要内容 | 第57页 |
| ·布置监测系统 | 第57-58页 |
| ·现场爆破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