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表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概述 | 第11-23页 |
·IBDV病原学特性 | 第11-13页 |
·病毒的分类地位、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11-12页 |
·理化特性 | 第12-13页 |
·生物培养特性 | 第13页 |
·IBDV的致病机理 | 第13页 |
·IBD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13-14页 |
·病毒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4-16页 |
·IBDV抗原和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 第16-17页 |
·IBD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IBD常规诊断方法 | 第17页 |
·IBD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7-18页 |
·IBD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8页 |
·IBD的防制 | 第18-19页 |
·核酸疫苗 | 第19-23页 |
·核酸疫苗的发展历史 | 第19-20页 |
·核酸疫苗在家禽传染病上的应用 | 第20页 |
·核酸疫苗的结构特点 | 第20页 |
·核酸疫苗的机理 | 第20-21页 |
·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 第21-22页 |
·核酸疫苗未来的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NA疫苗的构建 | 第23-35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载体及菌株 | 第23-24页 |
·酶及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及器材 | 第25页 |
·细胞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28页 |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中表达 | 第28-29页 |
·转染级超纯度真核表达质粒的制备 | 第28-29页 |
·转染HEK-293细胞 | 第29页 |
·间接免疫抗体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 第29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的扩增 | 第29-30页 |
·VP2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1-32页 |
·IBDV VP2基因的体外表达 | 第32-3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3页 |
·IBDV VP2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 第33页 |
·IBDV V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VP2基因的体外表达 | 第33页 |
5 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NA疫苗的动物免疫实验 | 第35-48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实验动物、细胞及生物制剂 | 第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主要实验器材 | 第36页 |
·主要方法 | 第36-40页 |
·病毒的鉴定 | 第36-37页 |
·免疫质粒的大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37-38页 |
·VP2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38页 |
·化学佐剂磷酸钙的制备 | 第38页 |
·VP2-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8-39页 |
·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 | 第39页 |
·动物免疫实验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病毒的鉴定 | 第40-41页 |
·免疫质粒的制备 | 第41页 |
·VP2蛋白抗原的制备 | 第41页 |
·包被抗原和待检血清最佳工作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免疫肉鸡ELISA抗体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免疫肉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 | 第43-44页 |
·免疫肉鸡免疫保护率结果 | 第44-46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6-47页 |
·VP2-ELISA方法的使用 | 第46页 |
·核酸疫苗接种的途径与免疫效果的关系 | 第46页 |
·核酸疫苗接种的剂量与次数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免疫佐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