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探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和述评 | 第9-12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13页 |
| 第2章 农村基层自治的一般理论 | 第13-17页 |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地方自治的理论 | 第13-14页 |
| ·保护说 | 第13页 |
| ·钦定说 | 第13页 |
| ·固有权说 | 第13-14页 |
| ·人权保障说 | 第14页 |
| ·社会主义国家的自治理论 | 第14-17页 |
| ·马克思的自治理论 | 第14-15页 |
| ·列宁的社会主义自治思想 | 第15-16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的指导思想 | 第16-17页 |
| 第3章 转型期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的实践 | 第17-23页 |
| ·转型期我国农村基层自治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 ·转型期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的具体案例 | 第18-23页 |
| ·"青县"模式 | 第18-20页 |
| ·"温岭"模式 | 第20-21页 |
| ·"武义"模式 | 第21-23页 |
| 第4章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的分析 | 第23-27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出现的问题 | 第23-25页 |
| ·模式主体功能的弱化 | 第23页 |
| ·模式自身的缺陷 | 第23-24页 |
| ·模式的合法性问题 | 第24-25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 第25-27页 |
| ·模式主体力量的薄弱 | 第25页 |
| ·法律保障的缺位 | 第25-26页 |
| ·外部力量的干预 | 第26-27页 |
| 第5章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的展望 | 第27-35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发展的应然状态 | 第27-30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的渐进式发展 | 第27-28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发展的动力 | 第28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运行的基础 | 第28-30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发展的趋势 | 第30-33页 |
| ·主体明确化 | 第30-31页 |
| ·结构立体化 | 第31-32页 |
| ·形式法制化 | 第32-33页 |
| ·我国农村基层自治模式优化的措施 | 第33-35页 |
|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 第33页 |
|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 第33-34页 |
|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 第34页 |
| ·提高农民素质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