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层面 | 第14-15页 |
·实践层面 | 第15页 |
·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0页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9-22页 |
·欧美国家 | 第19页 |
·日本 | 第19-22页 |
·中国相关研究动态 | 第22-26页 |
·城市绿地避震减灾功能在我国历次地震灾害中的主要体现 | 第22页 |
·中国主要相关法律法规 | 第22-23页 |
·中国理论研究水平与规划建设情况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由国外防灾公园建设的经验得出的结论 | 第26-27页 |
·中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7-28页 |
·启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及体系构建 | 第30-43页 |
·相关概念 | 第30-33页 |
·绿地 | 第30-31页 |
·城市绿地 | 第31页 |
·防灾、减灾、避险 | 第31页 |
·城市防灾空间 | 第31-32页 |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 第32页 |
·城市避灾绿地 | 第32页 |
·防灾绿地 | 第32页 |
·防灾公园 | 第32-33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概念 | 第33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分类 | 第33-39页 |
·分类依据 | 第33-37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主要类型 | 第37-39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 | 第39-41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主要特性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概述 | 第43-57页 |
·相关规划概述 | 第43-50页 |
·城市总体规划 | 第43-44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第44-47页 |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 第47-50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定义、目标、定位 | 第50-53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定义 | 第50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目标 | 第50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定位 | 第50-53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工作程序及技术路线 | 第53-56页 |
·确定目标 | 第53页 |
·收集资料与现场调研 | 第53-54页 |
·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第54页 |
·规划内容 | 第54页 |
·规划实施与保障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第57-91页 |
·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评价概述 | 第57-58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中适宜性分析评价层次及内容 | 第58-65页 |
·市域层次 | 第59-60页 |
·规划区与建成区层次 | 第60-65页 |
·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在相关案例中的运用 | 第65-90页 |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2009~2020)概况 | 第65页 |
·县域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第65-71页 |
·规划区和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第7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内容 | 第91-146页 |
·总体概述 | 第91-97页 |
·内容与层次 | 第91页 |
·规划原则 | 第91-96页 |
·主要规划依据 | 第96-97页 |
·市域层次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 | 第97页 |
·规划目标 | 第97页 |
·规划要点 | 第97页 |
·规划区、建成区层次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 | 第97-99页 |
·规划目标 | 第97页 |
·规划要点 | 第97-99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分类规划 | 第99-114页 |
·灾前防御绿地 | 第99-101页 |
·紧急避震减灾绿地 | 第101-105页 |
·固定避震减灾绿地 | 第105-107页 |
·中心避震减灾绿地 | 第107-109页 |
·郊野避震减灾绿地 | 第109页 |
·避震减灾绿色疏散通道 | 第109-113页 |
·隔离绿带 | 第113-114页 |
·专项规划 | 第114-119页 |
·疏散引导规划 | 第114-115页 |
·基于避震减灾功能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115-118页 |
·城市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区域的灾时保护 | 第118-119页 |
·分期建设规划 | 第119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实施保障 | 第119-124页 |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层面 | 第119-121页 |
·法律法规政策层面 | 第121-122页 |
·管理与普及层面 | 第122-124页 |
·案例研究 | 第124-144页 |
·规划框架 | 第124-125页 |
·规划目标、原则与依据 | 第125页 |
·规划层次与内容 | 第125-142页 |
·专项规划 | 第142-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6页 |
第七章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规划设计指导 | 第146-165页 |
·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 第146-149页 |
·以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为指导 | 第146页 |
·与其他非绿地形式的防灾避难空间统筹规划 | 第146页 |
·普通绿地改造结合,高效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功能 | 第146-147页 |
·平时灾时有机转换 | 第147页 |
·对外对内交通合理,便捷可达 | 第147-148页 |
·内部避难空间类型齐全、布局合理 | 第148页 |
·应急配套设施齐全,满足避难要求 | 第148页 |
·园林要素的针对性规划设计 | 第148-149页 |
·避震减灾空间规划设计 | 第149-151页 |
·出入口空间 | 第149页 |
·避难疏散及生活空间 | 第149-151页 |
·救援工作空间 | 第151页 |
·避震减灾绿地内部避难疏散交通体系规划设计 | 第151-152页 |
·一级通道 | 第151-152页 |
·二级通道 | 第152页 |
·三级通道 | 第152页 |
·其他规划要点 | 第152页 |
·避震减灾设施规划设计 | 第152-158页 |
·应急水电设施 | 第152-154页 |
·应急厕所、排污、垃圾储运设施 | 第154-155页 |
·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 第155页 |
·灾时物资储备设施 | 第155-156页 |
·应急消防设施 | 第156页 |
·应急情报通讯设施 | 第156页 |
·应急停机坪 | 第156-157页 |
·标识系统设施 | 第157-158页 |
·主要园林要素规划设计 | 第158-163页 |
·地形 | 第158-159页 |
·水体 | 第159-160页 |
·园林植物 | 第160-161页 |
·园林建(构)筑 | 第161-162页 |
·地面铺装 | 第162-163页 |
·园林小品 | 第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5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65-169页 |
·论文阶段性总结 | 第165-167页 |
·主要结论 | 第165-16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6-167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按类型排序) | 第169-176页 |
图片索引 | 第176-179页 |
表格索引 | 第179-180页 |
详细摘要 | 第180-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