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概述 | 第9-11页 |
第二章 部门法协调视野中的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刑法适用分析 | 第11-16页 |
2.1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刑法适用的刑事政策分析 | 第11-12页 |
2.2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刑民界限 | 第12-15页 |
2.2.1 非法性 | 第13-14页 |
2.2.2 公开性 | 第14页 |
2.2.3 社会性 | 第14-15页 |
2.3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的行刑衔接机制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的犯罪认定 | 第16-26页 |
3.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 第16-19页 |
3.2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罪名转化情形认定 | 第19-20页 |
3.3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单位犯罪认定和处理 | 第20-23页 |
3.3.1 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 | 第20页 |
3.3.2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分 | 第20-22页 |
3.3.3 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 第22页 |
3.3.4 对涉案下属单位的处理 | 第22-23页 |
3.4 涉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共犯形态 | 第23-26页 |
3.4.1 涉众型非法集资共同犯罪的主体 | 第23-24页 |
3.4.2 涉众型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责任的认定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的刑罚裁量 | 第26-30页 |
4.1 构成累犯的时间节点 | 第26页 |
4.2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的自首 | 第26-27页 |
4.2.1 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中的自动投案 | 第26-27页 |
4.2.2 单位犯罪的自首 | 第27页 |
4.3 被害人财产损失认定 | 第27-28页 |
4.4 资产追缴范围 | 第28-3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页 |